林志刚:数智驱动下的多院区与医联体协同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02
浏览次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于1937年,是福建省三家高水平医院、高水平医学中心和实验平台建设单位之一,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共同建设了全国首批10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一,借助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院信息化建设也进入新阶段。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林志刚提到:“我们的愿景是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办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样板,因此多院区管理是整个医院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34.jpg

政策驱动与医院发展需求

在医联体建设中,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如2019年《关于开展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都明确了医联体建设目标和要求等。

目前医院有三个院区和一个分院,并与福建省内16家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14家医院建成协作型医联体单位,形成“一院多区、一体两翼、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

但医院在集团化与医联体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同质化管理、资源调配和业务协同等问题,面临区域资源调度困难、医疗服务质量不统一、患者服务连续性不够、服务效率有待提升等难题。

“双轮”驱动助力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面对以上问题,医院提出多院区建设实行一体化和同质化管理,医联体建设实现按需业务协同的“双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核心框架。林志刚介绍:一体化、同质化管理是多院区建设过程中较为有效的模式,并为医联体间信息互通和数据交换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促进了区域医疗生态圈的建设。

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医院提出了“六个统一”。

1.统一基础设施支撑

(1)统一网络基础设施支撑:使用SDN技术,医院实现了多院区统一管理的架构。

(2)统一的数据中心:采用本地“双活”数据中心主承载,院区灾备中心提供本地级灾备,第三方数据容灾中心作为异地级备份,共同构建高可用业务体系。

(3)统一信息资源发布:医院排队叫号、走廊信息发布、病区宣教等音视频资源集中管理和门禁统一管理。

(4)打造统一的物联网信息底座:建设物联网平台,统一管理多类物联网设备和相关业务数据。

(5)打造统一的远程视讯平台:针对多院区、医联体复杂场景,打造融合型视讯解决方案。集成了移动查房终端、手术室、示教室、会议室的各类智慧屏与移动推车,打通了多种主流视讯软件及业务系统接口。通过严格且高效的安全机制,实现远程交班、远程会诊、远程协同等高效协作模式,显著提升了区域内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连续性。

2.统一标准体系筑基

为促进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与同质化管理,医院首先通过统一信息交互规范、数据元、数据集、监管指标、字典值域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关键标准,构建了统一的信息交互与数据标准体系。这一基础性工作,为后续的数据互通、业务联动及服务同质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3.统一系统平台能力建设

医院核心业务平台基于微服务架构与中台化设计,实现业务模块解耦与能力动态编排,支撑业务快速迭代与资源高效复用,并通过外联平台构建跨平台服务生态,以互联网医院平台打通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并利用医联体协同平台促进区域资源共享,从而提升了区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4.统一主数据管理

以“顶层设计,统一管理”为指引,主数据管理严格遵循规范流程。集团化平台作为核心载体,支撑了主数据的同步流转与集中管控,从而实现了对字典的统一启用、下发、作废、停用等关键管理动作的执行。

5.统一主索引管理

统一各类资源的主索引建设,确保身份的唯一识别、业务处理的一致性以及管理过程的全程可追溯。这一核心体系有效支撑了多院区环境下员工、科室、患者、药品、设备及耗材等各类关键资源的高效管理与智能调度。

6.统一数据资产治理

构建覆盖“多院区+医联体”的统一数据资产中心,以检查检验互认、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为关键业务抓手,对患者数据进行全面的汇聚和有效的治理,提升医院数据的完整性,挖掘数据在临床决策、资源调度、科研反哺等场景的数据价值,将数据管理转化为医疗服务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

建设实践及应用成效

在应用层面,医院做了以下实践。

1.资源统一调度和应用

打造集团医院统一资源管理,构建门诊号源共享中心、检查资源预约中心、检验共享中心、病理诊断协同中心、支付业务管理中心、床位资源共享中心、集团采购管理及运营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各院区资源的精准调配与高效协同。

2.多院区下的医疗同质化管理

医疗同质化管理主要是统一人员资质管理、手术分级管理、病历模板、临床路径等基础医疗环节,更涵盖了质控、内控、医保管理、闭环管理及运营管理等关键流程的统一规范,确保各院区提供同质化的优质服务。

3.患者持续服务

医院正积极探索患者持续服务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医院和小程序等线上平台,为区域内患者提供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便捷服务。同时,我们利用大数据生成个性化、精准化的随访计划,全面覆盖出院及专病随访,通过互联网+医疗实现出院指导、复诊提醒、健康宣教、问卷随访、护理咨询乃至上门护理等,确保患者获得连贯、贴心的照护。

4.区域业务协同

建设医联体协同服务平台,利用分布式管理架构实现多院区及医联体信息互联互通,坚守“数据不出院”和“本地授权”原则,打破数据访问壁垒。实现远程查房、远程MDT会诊、双向转诊,远程协同等功能,打造“患者雷达”精准管理系统,及时发现肿瘤、高危患者,实现精准跟踪与反馈。

大模型智能化应用探索

医院建设了基于医院内部统一大模型的知识底座(DS模型、CDSS知识库、Agent智能体),实现多院区和医联体的全场景智慧支撑。

同时医院积极借助大模型技术,在多个领域展开探索。在临床应用层面,实现病历智能问答、病历辅助生成、病历内涵质控等功能,提升诊疗效率与质量。在医保管理上,实现了基于智能知识库的诊疗合规性监管,并利用大模型技术自动实现医保特例单议申请单材料的生成。在患者服务方面推出AI智能分诊、诊前预问诊及诊后智能随访等应用,提升服务效率。这些AI功能不仅服务于集团各院区相关业务,更能通过信息赋能推广至医联体单位,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帮扶与多方共赢。

面向未来:建造“没有围墙的医院”

在谈到未来展望时,林志刚说道:“我们希望通过诊疗价值链延伸与全链数字化,打破实体医院的围墙,串联患者治疗流程,构建‘没有围墙的医院’。”

在林志刚看来,服务模式创新对智慧医院建设有重大影响,诊疗全价值链的数字化是未来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其中的核心,就是以患者为中心,由诊疗向预防、康复两端延伸,实现院内院外协同发展。从院内医疗服务模式,到远程干预模式、上门服务模式,实现医院(医联体)、社区、家庭等的高效联动。通过对医疗服务体系进行全方位数字化、智能化的提升,实现医疗资源整合、医疗质量监控、个性化医疗、健康管理等目标,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人性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