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火:2020年医信工程师个人总结

作者:冯火 发布时间:2021-01-19
浏览次数:
引文

个人总结对于我来说有两种:第一种是工作总结,比如写今年信息化有什么亮点、做了哪些项目、做了哪些事情等等;第二种,写给自己的个人版,比如今年学了什么技术、自己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受到了哪些启发、提高了哪些认知等等。接下来我写的个人总结,属于第二种,写给自已的个人版。


2020年我写了42篇原创文章。平均每篇大约3000字,共计约12.6万字。我个人觉得有几篇文章值得拿出来总结一下。


第一篇,“如何成为写SQL高手”,阅读量已经接3万+,我帮大家提炼了一个本质性的东西,SQL问题就是集合问题。估计有不少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理就这么简单!的确就这么简单。


第二篇,“临床思维VS信息化思维VS医保思维”,我成功预测了DRGs不是医保的最终解决方法,而是一个当下最好的平衡方案。现在国家医保局公布了DIP方案,印证了我提到的这一观点。这是由于两种思维模式不同,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第三篇,“我从WINEX学到什么?”,发表在HIT专家网,主要分析了为什么以中台构建下一代的系统将是主流。不是用户的跟随者,而是用户的同行者。也就是说要做用户的顾问,而非秘书。中台最终目的是开发出学习你的操作习惯、偏好,而且具有机器学习功能的软件,而这样的软件是会让用户“上瘾”的。


第四篇,“有一种信息科叫作创业型信息科”,主要分析了黄瑜团队,他们这种行事逻辑有点像公司,招聘人才主要看能力,自主研发系统等等,我当前实在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自己发明了一个概念“创业型信息科”。“创业型信息科”不是指开发几个软件就算了,而是你的行事逻辑像公司,现在这个概念越来越被同行所接受。


第五篇,“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与面向服务架构”,搞懂了什么是面向服务架构,什么是集成。要真正理解集成平台,就要区分什么是手段,什么是目标。集成平台是手段,异构系统的集成才是目标。

    

2020年通过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我最大的体会,笨办法就是捷径。毕竟这是一项高级认证考试,还是很有难度的。我在公众号有写经验总结,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去看。



猎豹移动CEO傅盛说过,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认知,我个人非常认同。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只不过用新认知,回头了再看过去的问题,才恍然大悟。


网上有个段子,说有位房地产老板开着豪车去某CBD见客户,会谈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借机说有事出去一会儿,这位老板实际上去停车场,把豪车开出去兜一圈,再回到停车场,省了几十元停车费,再接着去跟客户谈。在我原来的认知当中,这不就是“非理性经济学”,宁愿花上100万去买一辆豪车,也不愿意交几十块钱的停车费。人有钱以后,虚荣心膨胀,爱面子。


今年我改变这个认知,有个故事是这样,有人去问一个包工头,“你为什么要贷款去买奔驰,虚荣心膨胀了吧?你每年交的保险费,都够我买一辆代步车”。“兄弟,我这个是没有办法,假设我开着一辆代步车去银行办贷款,谁会相信我是下一个马云?假设我开着一辆代步车去工地,那些农民工看到我,心里会不会疑问,这老板这副穷酸样,到底行不行啊?”。 买豪车的目的不是用来炫富、爱面子,而是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开着一辆保时捷停在一家银行的门口,办贷款是不是比别人容易,开保时捷停在工地上,那些农民工,都知道你是成功人士,不差你们这点工资,他们是不是放心在这我这里干。


再说一个今年得到的新认知。一个经典问题,“女朋友与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只能救一个,你应该救谁”。最没有文化的回答,“我救我妈”,对方回复“渣男”;“我救女朋友”,对方回复“禽兽不如”。稍带智商的回答,“我先判断,女朋友和妈哪个会游泳,我去救那个不会游泳的人”,对方回复“敷衍,你根本就不在乎我”。不管你怎么回答,或者你沉默不语,对方都不会满意。面对这样“左右都不是人”的问题,怎么破局?需要把这样一种“三角关系”,变成“二角关系”,也就是去掉其中一个选项,标准答案,“我跟妈商量过了,我妈说这种情况,应该先救你”,或者“我跟女朋友商量过了,我女朋友说这种情况,应该先救咱妈”。


所以提高认知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 2020年我己投入学习资金大概1600元(不包括考系统架构设计师的费用),我主要使用得到、极客时间、樊登读书付费平台进行学习,今年学习了27个课程,完成收听樊登读书一年50本的目标,看完刘润公众号几乎每一篇文章。以下分享2020我学到的那些重要认知。


01
认知一:从管理角度看信息化的意义


说到信息化,我们首先想到的第一个作用是,给工作带来便利性,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我们对信息化只有这么浅薄的理解,是做不好信息化的。


怎么样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呢?我们必须对那些习以为常的基本概念,重新深入的理解。什么是数据?有人说,数据就是一个值吗?数据就是记录?……,我认为这些说法都对,但是理解不够深入。什么是数据,数据是对应现实事物某一时刻的一次映射。比如拍CT,形成一些图像数据,这是对应某一时刻的身体状况的一次映射。比如体温36.3度,是对应某一时刻人体体温的一次映射。我们知道体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体温记录永远只是某一时刻的映射。


既然数据是一种映射,那它的意义又在哪里?数据最大的特征是精确,把原来那种模糊的东西亮化出来。所谓数据的意义,在于对每件事情可以亮化表达。


举个例子,假设现在做一个游戏,你开车带几个朋友上高速,你要求几个朋友蒙上眼睛,猜一猜车速是多少,有人说80km/h,有人说90km/h,有人说100km/h。这种凭感觉猜测通常是很不靠谱的,但我们可以从仪表盘显示看到当前时速,对车速进行了“亮化”,这就是信息化的意义,减少认知偏差。


接下来一个问题,什么是闭环?就拿开车这件事来举例,为了顺利完成开车这个动作,你需要知道,还有多少升油、时速是多少、导航地图规划的路线等等。我们把涉及开车所有内容进行亮化。有了这些指标以后,才能开好车。信息化闭环指在我们完成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涉及所有的操作都要进行数据亮化。


只有用数据对每件事进行亮化以后,而且每项业务做到闭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对于管理才有意义。为什么这么说?比如我们对检验标本进行闭环信息化管理,假设现在要你分析急诊标本的完成率情况,我们知道急诊标本按规定应该2小时以内出报告。假设我们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完成率只有90%,进一步分析发现,白天是98%,晚上是80%。再进一步发现,检验科安排的人手不够,导致部分急诊标本未能及时做出报告。


如果没有信息化闭环,缺少标本采样时间,标本接收时间,我们就不能得到急诊标本的完成率,也无法找到问题的原因,对医院管理问题给出建议也无从谈起。


物联网应用开始逐步渗透到医院,其中一个重要作用,是提高数据的“分辨率”。举例说明,比如体温数据,护士一天最多对某个病人测量6次。如果存在一个体温传感器,几分钟就可以记录一次数据,体温这个数据可以亮化更细。比如测血糖,在物联网环境下,几分钟测一次,血糖数据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好比原来你用手机拍照,只可以拍30万像素的图片,现在可以拍2000万像素的图片,这就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作用,要解决数据的“分辨率”。


数据亮化,通过业务信息化闭环,再通过数据分析,让问题被看见。让组织当中存在的问题被看见,这就是信息化对管理的意义。


02
认知二:用户需求


我们常说需求不对,什么都不对。什么才是用户的真需求,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个人比较喜欢用“岛”理论来解释什么是用户的需求,需求就像一座“岛”。“岛”水面以上的小部分是显而易见的需求,“岛”水面以下的绝大部分是隐性的需求。


显性需求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访谈、开会、现场调研等途径得到。隐性需求是客户也不知道他要什么,这样的需求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当中。举例说明,走进餐馆,服务员热情给你推荐店里的招牌菜,你也没见过,价格不贵,点一个试试。服务员上菜,你尝了一下,口感细腻,味道不错。假设你问客户,你喜欢吃什么菜,他最多跟你说“我曾经吃过什么”,很难想像世界上还有这样一道菜适合他。用户的需求,只存在一个人的“味蕾”当中,等着我们去发现。


如何获得用户的隐性需求,我个人总结了3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认知,帮用户看到那种长久以来的思维盲区。举例说明,用户到底需要的是短跑还是马拉松?用户说“我们不要输在起跑线”,背后的隐喻,人生就像短跑,或者是竞赛。用户说“我们不要输在终点线”,背后的隐喻,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最重要的是谁能赢在终点,而不是起点。


第二种方法,用自己的专业性知识来解决,用户原来无法解决的难题。举例说明,医生在家里,空闲的时候,可以写病历,原有信息化技术水平,这个功能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医院信息系统大部分都是局域网的。如果存在着一种成熟的云HIS系统,就可以解决医生的这种问题。云HIS可以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


第三种方法,通过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技术,找到暗藏在数据当中的一些规律。举例说明,啤酒与尿片的故事。啤酒与尿片,在我们正常认知当中,两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及。但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买了尿片的人,就会去买啤酒。掌握到这样一个规律以后,商家把啤酒和尿布放在同一个地方进行销售,果然啤酒与尿布的销售量大幅上升。研究发现,这是因为爸爸们去买尿片的时候为了犒劳自己,所以顺手买了一些啤酒。


理解医院信息化需求,首先要区分个人与组织需求之间的区别。举个例子,一个男生看上一个女生,产生恋爱需求,只要这个女生也看上了这个男生,两情相悦就可以了。当有一天男生和女生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变成了两个家庭的事。比如男生是否有房、有车、高收入人群等等,女生是否年龄太大、教育状况怎样等等。最好是门当户对,才能把这门婚事给办了。


“恋爱”是个人需求,“婚姻”是组织需求。把医院信息化的甲乙方,用“婚姻”类比,这是比较恰当的。医院信息化是组织需求,也分为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上文中有提及,不再赘述。什么是组织?组织太复杂,必须先用一个抽象的视角去看组织,再逐步还原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


如果把组织比喻成一艘船。请问这艘船,最重要的是什么?有很多人脑子里冒出来的答案,应该是船长。一位管理大师给出的答案,并不是这个船长,而是船的设计师。不知道大家看过泰坦尼克号那个电影没有?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其实就是在船底划破一道口子,正常来说应该无关大碍,由于设计的缺陷,倒灌海水,最后是被腰折成两段,沉没到海里。如果一个船的设计本来就有问题,船长再牛逼也没什么用。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结构不对,什么都不对,就是这个原因。


组织可以抽象成要素和连接关系。要素是否正确,连接关系是否正确,才能保证组织朝着一个正确方向前进。解决要素的问题,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什么是连接关系的问题。举例说明,三个和尚,如何实现公平分粥。第一种方案,德高望重的和尚来分粥;第二种方案,每个和尚轮流分粥;第三种方案,任何一个和尚分粥,分粥者必须等所有人拿完以后,他拿最后一碗。第1种方案,有人说我的粥少了,德高望重的和尚说,天地良心,绝不会干这种事;第2种方案,分粥者自己最公平,其他人就不好说;第3种方案最佳,分粥者敢把粥分的不均匀,倒霉的一定是他自己。


所以搞清楚组织本身,就才能真正明白用户需求。组织的管理模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主要是两个风格,OKR和KPI。不了解这种风格,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会把“劳斯莱斯”高大上的信息系统,开成“拖拉机”的感觉。我在下一个认知中详细探讨。


03
认知三:OKR与KPI的区别


吴伯凡在他付费专栏里面,提到管理大师德鲁克敏锐观察到一个现象,很多组织都是一种假管理,人在管事。真管理,应该是事在管人。


什么是人在管事,事在管人?我拿足球比赛来举例,假设我们设置KPI关键指标,人为设定了控球率、进球数、射门次数等等指标,只要达到指标,就能赢得比赛,如果达不到这些指标就进行惩罚。


假设在一场比赛中,为了赢得整场比赛,这次比赛输掉是最佳选择,如果赢了这场比赛,下一场面对强大的对手,导致整场比赛输掉。


进球数是指标,赢得比赛才是目标。人在管事的时候是由指标去驱动完成目标,但是指标并不完全等于目标,往往事与愿违。事在管人是由目标出发,驱动由人来完成,比如为了赢得整场比赛,故意输掉那场比赛,自己往自己球门射门,这样奇怪现象就会发生。为什么说好的管理不像管理,坏的管理很像管理,这就是原因。


人在管事,其实就是制定KPI。事在管人,其实就是实行OKR。它们之间最大区别,KPI管理的是指标,OKR管理的是目标。OKR起源于英特尔,发扬于谷歌。由于德鲁克反复强调,美国的商界都不再用manager,而是用executive来指我们通常所说的那个管理者。为什么过去把公司的一把手叫总经理,现在都叫CEO首席执行官。这并不是咬文嚼字,总经理更多的时候在行使一种职务权利,人在管事,而CEO是目标的执行者第一负责人,也就是事在管人。


我拿自己举例,假设现在你为了帮助我更好地写作,设置一些KPI,比如一年写45篇文章,每篇写3000字。写作的目的本来是帮助自己深度思考。由于制定了KPI以后,就会把指标当成目标,我的目标变成了45篇文章和每篇3000个字。我为了完成这样的目标,写作质量肯定不是我最关心的,如何赶快完成这个数量,才是我重点要思考的问题。每篇有3000个字,我可能生拼硬凑了一些字上去。为了凑够45篇,我可能找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写一篇,而不是自己深度思考的事情。关心指标,不关心目标,会使我的动作变形。


管理者希望KPI设置的越高越好,被管理者的希望KPI设计的越简单越好,多做容易的事、少干事、少出错,双方有着天然的矛盾。为什么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很难上线,因为它违反人性,只关注指标,不关注目标,而指标不等于目标。


再举例说明,有个患者来到医院就诊,发现医院有提供饮水机,想过去喝水,他走过去发现,没有一次性水杯了。他把这个情况告诉医院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去了仓库,发现也没有一次性水杯了。怎么办?只能等到仓库进货,几天以后,水杯的问题才能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很难吗?不难,一般医院都有超市,跑去超市,花上十几块就可以解决问题。


换不换水杯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规章制度里面没有写,可以自己掏钱去买东西,再回去报账。目标不是患者,而是规章制度。自己掏钱就是一种损失,最佳策略,只要没有投诉,按制度办理,走流程处理,至于患者不爽,不关我事。一般患者也不会因为没有一次性杯子的问题去投诉,只是心里不爽。网上有一个视频,有一位老人,冒雨去交社保,拿着现金发现交不了社保,工作人员告诉她只能用手机支付,不收现金,让其家属或亲戚代交,办事大厅墙上挂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字,显得格外刺眼。目标显然不是人民群众,而是规章制度。


再举例,有一次有个医生打电话给我,他说家里有一台闲置旧电脑,可以搬回医院,把系统重装,再装好各种医疗软件,再拿回他的科室使用。这本来是一件好事,自带装备回单位,旧物利用,对于单位来说,也节省一笔购置电脑的开支。我问了一下同事,看了一下规章制度,自带电脑这种情况,如果需要维修,比如坏硬盘,如何报账,都是一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于是我给他回电话,你还是写一个购置申请,采购一台新电脑给他使用。我那次也是对规章制度负责,没有对目标负责。


什么是KPI,要深入了解KPI的由来,必须要从管理学发展历史来看,在工业社会,怎么样衡量工人的工作量,那就是掐秒表,计算工作量。比如某个工人生产一个零件,平均需要1天。我们就可以设定一个指标,1零件/天。工人没有完成,基本就是在偷懒,就扣绩效,懒惰是人的天性,用KPI可以管理这种天性,KPI在这种体力流水线生产会有重大的价值。后来再把KPI逐步推广到各个组织,沿用至今。但当KPI进入一个脑力劳动的管理体系中,有着明显的副作用,比如你要求一个作家每天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动作就会变形,为了写而写,而不是为了创作作品。


对指标负责,而不是对目标负责,指标不等于目标,这是KPI最大的弊病。在KPI的体制下,干活越多,往往指标越多,一旦达不到某个指标,就会有一定相应的惩罚,可能岀现一种极端情况,干的越多,拿钱最少。尽量不干事、少干事、干简单容易的事,可能是KPI考核机制下最佳的生存策略。


区分了什么是指标,什么是目标。再来看信息化当中的问题,当我们把评级当成目标的时候,忽略原有的目标,信息化原有的那种便利性和易用性变得不重要,明明买的是“劳斯莱斯”高大上的信息系统,却开成“拖拉机”的感觉。


04
认知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跨跃问题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让那个问题本身不再成为一个问题,在另一个维度解决。比如打印机与无纸化的故事,打印机的最大敌人根本不是另一个打印机厂商,而是那些做无纸化的厂商。


第二种就是解决问题的问题,通常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法。那什么是解决问题的问题呢?举例说明,问信息科到底是后勤、医技、行政?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后勤,有人说是医技,有人说是行政。如果你用解决问题的问题的思路去想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比如一个人沉迷于游戏,玩游戏的问题的问题,某个人空虚,或者逃避现实等。


问信息科到底是后勤、医技、行政?背后隐喻,信息科为什么没地位,临床科室肯定不会问这种问题,因为没必要问。如何让信息科有地位,第一个别人给你,第二个自己争取。如果要别人给你,必须要回答,你能做什么,你己经做什么,你将来准备做什么。自己争取,我能做什么,我己经做什么,我将来准备做什么,才能配得上那个地位。


我再举个例子,假设我要去应聘一个架构师的工作,我不是先打个电话给老板,说我很勤奋,请给我一次机会当架构师。而是我重点关注的是做为一名架构师,我是否具备这样、那样的能力。


所谓地位,只不过是我们能力、业绩,表现的足够优秀的时候,别人送给你的一种精神上的鼓励。


05
认知五:习惯的本质,不是坚持而是上瘾。


先说一个几乎人人都懂得道理,要做到非常困难。我们都说健康很重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适度锻炼是一个保持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我们都曾经想过制定一个周密的锻炼计划,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不下去。


为此你想了很多方法。第一种方法,在“道德上绑架自己”。假如你制定了一个每天跑步的计划,开始那几天你严格执行计划,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松懈了,有几天没有去跑,然后你在心里对自己“破口大骂”,我怎么意志力这么差?第二种方法,利用人性中的弱点,厌倦损失。你鼓起勇气,去健身房开了一个年卡,交了钱的,不去就是损失。有些刚开始的时候去了两三天,之后再也没有去过了,等于浪费了几百甚至上千元。慢慢的觉得自己管不住自己,又打回了原形。


这是为什么?回答问题之前,我让你坚持做另一件事情。假设我在那里每天坚持吃两块小蛋糕,相信99%的人都做得到。为什么一个让你坚持锻炼身体,一个让坚持你吃东西,一个坚持不了,另一个能坚持?因为人的本性是好吃懒做,和人的本性去抗争注定是徒劳的。人的本性就像一头房间里的大象,你是拗不过它的,只能顺着它来。


既然我们有人性的弱点,就不只有“好吃懒做”这一个,还有比如“贪小便宜”、“玩游戏上瘾”等等。解决其中一个人性弱点的最好方法,就是用另外一个人性弱点来代替。有些看上去很耗体力的事情,为什么人们对它,乐此不疲。比如足球运动,那种经常踢足球的人,他在球场上大汗淋漓踢了一场球,从心理层面他是不会觉得累的。下了球场,他就会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再踢一场。因为他们踢的不是足球,而是“足球瘾”。我知道有很HITer是足球爱好者,应该对我上面的描述有所认同。


我们为什么会对足球、篮球这种耗体力的事情上瘾呢?因为它们是游戏化在现实当中的现身。可预期的目标、马上反馈、结果不确定性。我以足球为例,特别说明,我不是一个足球的爱好者,我对足球的知识了解的很有限,所以我只会大概的说一下这项运动,大家请谅解。游戏规则,简单的说有两支队,哪一队球进的多就获胜。


什么是可预期的目标?你有站在一个足球场的经历,你会发现,虽然前面有个守门员在那里,这个球门很大,我只要一脚踢进去球就获胜,在你的潜意识当中觉得这个目标是很容易达成的,但是实际没有那么轻松,你和目标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感,你有可以达到目标的感觉,这种目标就是可预期的目标。


什么是及时反馈?当你把球踢进球门,你就知道自己到底赢了,还是输了。不是那些裁判商量以后,过两天再公布一下谁赢谁输。


什么是结果不确定性?没人能预测世界杯谁能得冠军?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平凡的教练教你坚持,优秀的教练叫你上瘾。让原本一个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怎么变的可能,我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为你举例。因为我要去参加架构师考试,发现这考试除了拼智力以外,还要拼体力,考试时间从9:00一直到下午的5:00,考试时长5个小时,中午只能简单的休息一下,非常考验体力。为了能让自己有一个好的状态去考试,加上之前看过一个跑步教练写的书。借此机会,我想试一下书中所提到的方法,真金不怕火炼,到底有没有效?这套“上瘾”的方法,亲测有效。


坚持跑步,其实就是一个让自己上瘾的过程。虽然作者没有写过这句话,但是我从他的书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洞察。我也看过其他教练写的一些课程,综合实际情况,按“上瘾”的逻辑,来对待跑步这件事。


先学习关于跑步相关知识,在我过去那种认知当中,这么简单的东西还要学习,跑姿是否正确、短跑和长跑的区别、有热身等等知识的了解,还是有必要学习,否则会出现一个运动损伤,得不偿失。接下来,购买一些必要的装备,因为我是业余中的业余,就买了装备几百块跑鞋,一个华为手环。为什么需要一个手环?首先对自己的数据进行量化,心率、配速、血氧饱和度、时长、公里数等等,再形成闭环。有了这些数据以后,你就知道自己哪个环节薄弱,再有针对性的改进。


接下来开始行动,所有的习惯都是始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永远不要制定一个让你“痛苦”的目标,就像游戏一样,一步一步把你滑进去,形成一个“上瘾”的习惯。不要制定今天2公里、明天3公里、后天5公里,这种计划,从开始到失败是注定的。


第一天,你可以试一下跑100米、200米、300米都可以,千万不要难为自己。我第一天只跑了800米,气喘吁吁,感觉有点难受,心率很高,马上停下来,心脏适应不过来,暗自给自己一个正反馈,今天很不错,迈开了腿。由于自己跑姿可能不正确、又没有做热身动作,间隔一天,我的目标是1000米,岀门之前自己脑补了一些跑步非常多的好处,又愉快的完成了目标。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当你坚持几个月以后,你发现跑5-7公里都没有问题。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单纯是为了锻炼身体,来自跑步教练的建议是,跑10公里以下就够了。10公里以上要补充电解质,20公里以上要补充“能量胶”,需要一些更加专业的知识。最好有一个跑步教练来教你,进行专业化训练,否则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因为有数据记录,不断给自己正反馈,可以达成的小目标,你会发现一直都在进步,自然也就坚持下来,形成一种习惯。这时候当你有几天没去跑的时候,你心里会觉得有一点难受,这就是有一点“上瘾”的味道。你出去跑步的时候,驱动你的是“上瘾”,而不是“坚持”。


特别注意,医生建议,当你感冒的时候,最好不要出去跑步,不要逞强,如果在跑步过程中爆发病毒心肌炎,后果很严重。跑步是手段,健康才是目的,不要本末倒置。


我们说一个人的习惯可以分为好习惯和坏习惯。好习惯是那些被社会解读为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习惯,比如坚持跑步;坏习惯是那些社会不提倡的行为,比如抽烟。习惯的本质都一样,不是坚持而是“上瘾”。


06
认知六:普通人的榜样曾国藩


2020年,在樊登读书听了,解读了张宏杰写的《曾国藩正面与侧面》这本书,非常震撼。原来曾国藩是一个体弱多病、愚笨、脾气爆臊、情商低的普通人:体弱多病表现在32岁就得了害眼病,36岁以后几乎看不清人影;愚笨表现在考秀才考了7次,最后一次还是倒数第二名考上秀才;脾气爆臊表现在北京当官非常不愉快,跟同僚,甚至好朋友,一言不合就吵架;情商低表现在有一次干脆豁出去了,写了一封奏折,直接批评咸丰皇帝,差点丢了性命。把皇帝气得要命,要法办他,幸好皇帝有明白人赶紧劝,说这种人是个人才,你不能就这样法办。咸丰硬是摁住了怒火,还假惺惺的表扬几句曾氏,然后写了一长文章来辩解,其实就是反驳他。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立下千古伟业,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勤与恒。他到底有多勤奋?据考证他这辈子写了大概2000万字,按30年计算,每年写60多万字。完成这样一个工作量,人家作为国家高级干部,一方面对付官场,一方面人家还要带兵打仗,人家是用毛笔,而且是正楷字,不是在记流水账,把想法和收获认真梳理,真是了不起,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修身养性。这是一个一生极其勤奋的人。恒,短暂的勤奋人人都做得到,但是勤奋一辈子就难了。


他做事拙与诚,跟太平天国打仗,他发明一个著名的”包工头“打战策略,”结硬寨,打呆仗“ ,因为过去和太平天国打仗过程中吃过很多亏,甚至自己差点丢了性命,想透一件事,什么东西最重要?先让自己安全地活下来,然后再谈如何干掉敌人。所以每到一地,不管部队有多累,先挖壕沟,再筑城墙,防止偷袭。本来敌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你来攻城墙,伤亡会很大,不一定取得胜利。现在变成我在你城墙外面挖一圈壕沟,把你包围起来,我就等着你弹尽粮绝,敌人反而具有明显的劣势。你来攻城墙,我来防守,这一招太厉害了。做笨事,而且很认真地做,太平天国也傻眼了,居然遇到这样一个对手,就跟你耗,耗到你失败为止。


坚持学习,时常反省,当读到老子和庄子的书,大彻大悟。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工作方法,有着明显的问题,说话直来直去,不注重别人的感受等等。后来的曾国藩,别人回忆,”曾大帅为人宽厚“,对谁都和气、谦虚、照顾周到,完全变了一个人。


从曾国藩的身上,看到一个没有任何先天优势普通人,也可以取得很大的成绩。靠的是极度的勤奋、持之以恒、笨人做笨事、持续学习、提升认知、时常反省。


我也是没有什么天赋的普通人,虽然做不到曾国藩那样优秀,但也可以按勤、恒、拙、诚、省标准来做,也可以取得相应的成绩。勤、恒,坚持写作。拙、诚,做人自带三分蠢性,做事用笨办法,比如我考架构师,别人写5篇,我就写10篇,为了保证效果,我就一字不差背下5篇。学习集成平台,就自研集成平台,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以失败告终,但收获不少。省,坚持学习,不提高自己的认知,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07
认知七:打造π字型人才


我们身份可能是工程师、CIO 、CEO、丈夫、妻子、父亲、妈妈、同事、同学、儿子、女儿等等,各种身份就像不同的角色。你既是别人的父亲,也是别人的儿子,也是别人的同学,也是别人的同事。处在不同的角色里,都有一套对应的脚本,按照这个脚本去扮演这个角色,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干的事。


回到HIT,我扮演医信工程师这个角色,当然也有一套与之匹配的运行脚本,比如解决技术问题。当我处于这样一种角色当中,很容易被局限窄化到工程师角色设定的脚本当中,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感觉手里有一把锤子,看到什么都是钉子,什么问题都想着用技术去解决。如果扮演的是CIO的角色,看见什么问题都是管理问题,往往忽略技术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要学会跳出自己的角色脚本,才能更加深入的去理解问题,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一个理性的选择,脑子里安装很多角色脚本,随时切换去思考问题。好比我们爬到最高楼顶层去看整个城市的全貌,再带着这张全貌地图,然后回到地面精确行动能力,不至于在大方向上面走偏。


上文所描述的这种情形,就是我们常说的要“T字型”人才。T上面那一横杠是代表着是广泛的涉猎相关知识,重点在了解如何使用,而不是精通,比如管理、心理学、经济学等等。T下面那一竖是代表着你的看家本领,重点在精通,深入其中,比如我是医信工程师,需要精通SQL技术、编程技术、搞懂医疗业务、精通数据分析等等。


T字型人才可以帮助一个人成为这个行业的资深专家。有了T字型,为什么我们还需要π型人才?这跟自己相关,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未必是我们热爱的事业。比如你非常热爱音乐,但在现实当中,音乐职业是有门槛的。前些年筷子兄弟唱的那首《老男孩》,其实就是表达这种情感。


T字型基础上再增加一条竖线就变成了π字形。一条竖线表示经营你的主业,另一条竖线表示要经营与你的主业基本不相关的副业。著名作家刘慈欣就是典型π型人格,原来的主业是在电厂上班,副业是写小说,他那本《三体》非常出名,从副业变成主业。


π字型人才最大的意义,就是帮你找到你最热爱、愿意为之付出、存在的职业,将来可以实现跨界,实现你的人生意义。所以在新加坡这样的国家,特别希望你能成为一种π型人才。如何找到你热爱的事业?行业专家建议,你拿起笔,给自己画了三个圆圈,擅长、热爱和机会,你往里面填内容。在三个圆圈交叉的地方里面出现的内容,就是你最应该去经营的第二职业。


08
最后的话


文章篇幅有点长,坚持看到现在不容易,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你问我又要处理工作的事、又要写作、又要学习,会不会觉得累,不累是假的,累是肯定有的,但是心里觉得很充实,自己没有虚度光阴。就像一个人去跑步一样,在跑的过程中,可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跑完以后感觉内心很充实。当然2020年,我也有“放鸽子”的时候,原计划要搞懂的“数据分析”,没有学。2021年,我已经下定决心,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不管付出多少代价,必须搞懂。为了保证完成这个任务,可能停笔几个月写作,不过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最后我用诗人木心的一句话做结尾,“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作者简介

冯火,资深医信工程师,系统架构设计师

本文提到的文章如果您兴趣需要阅读,请访问作者简书账号和公众号。

简书账号:https://www.jianshu.com/u/c3f998bbefd8;公众号: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