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医院信息系统:来自临床科室的声音

作者:李楠 发布时间:2021-01-12
浏览次数:
引子

岁末年初,应邀在CHIMA公众号平台撰写《下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系列文章,得到很多好的意见和反馈,对我个人成长提升很有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前几篇主要以医院信息化工作者的身份和视角进行解读,这样的观察角度略显单一。毕竟医院信息系统无论如何变化发展,最终是要给以医务人员为主体的专业用户来使用,他们的意见也很重要。


眼下离春节还有1个月,很多医院会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组织召开新年度的信息化建设论证会。会议形式多种多样,但主线逻辑是一致的:首先由临床科室逐一提出自己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尔后,与会专家和院方领导站在全院层面上通盘考虑,对项目进行优化调整,该减的减,该并的并,该合的合,最终达成一致性意见。


对我而言,这是非常好的医疗信息化产品经验交流会,从一线使用者的发言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于下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期盼和想法。



01
来自一线的声音


(1)从功能模块到整套系统,以专科HIS为代表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越来越受青睐:


按照以往经验,科室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采取对现有软件进行升级、打补丁、上插件等“微创”的方式,集中解决某个环节的痛点。今年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科室,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之上,提出了覆盖整个业务流程的系统解决方案需求。


比如妇产科HIS系统提到了孕产妇智能辅助高危评分、健康管理等,眼科HIS系统则提到了希望提供专业的眼科画图工具功能和标准化病名库等。虽然科室在汇报中更多的是提到功能点,但我听完以后,把功能点串起来再看,其实大家说的都属于专科HIS的范围,只不过在表述上各有侧重。


与传统的HIS系统相比,专科HIS紧扣本专业,完全按照“量体裁衣”的理念进行设计,给人感觉更精、更细、更深、更全。从各科室主任的汇报来看,很多专科HIS系统的体量、规模以及业务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传统的HIS。


除此之外,在座谈会现场,我听到很多临床科室的人员在汇报时,提到了类似“个性化医嘱模板、结构化病历、知识库、专科病历质控”等这样的词汇。


当临床科室的人员反复提到这些信息化词汇时,我意识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可能变了:对于信息化,临床科室不再满足于基础的温饱,而是想通过专科HIS系统的建设,实现对于关键诊疗数据更为全面的获取,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诊疗数据链。这条数据链可以服务于业务、管理、绩效、科研等诸多方面,这才是最终目的。


(2)从托管到主管,科室的“独立持家”和“数据资产”意识越来越强:


在不同的会议上,很多科室都提出类似的观点:要培养自己的IT业务骨干,建立专门的数据中心,实现“机房设在科里、数据抓在手里”的目标。(备注:此处的“科”指的是临床科室,而不是信息科。)


当我听到第一个科室这样说时,并没有太当回事。毕竟,按照以往的经验,医院信息系统大多由信息科运维,科室使用。


当我在不同的会议,听到不同的科室这样说时,便开始重视这种提法,并试图寻找背后合理的逻辑:


首先,这种提法是一种进步。数据是一种资产,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一种共识。我相信医院的科室也意识到了,他们不再满足于把宝贵的数据资产存在以信息科为代表的“银行”,而是开始学习如何“理财”,掌控更多数据,期待从中挖掘更多价值。而上文中提到的专科HIS建设,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赶时髦,而更像是科室掌握数据、利用数据的具体举措。


其次,这种提法是一种利好。《下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四个看点:上篇》中,我专门提到HIS系统的用户属于专业用户群体,要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感。在最近线下的座谈会中,我欣喜地看到,专业用户主动参与的意识提升,意味着开发者与用户之间可以建立更好地联系和同理心,医院信息化的生态更加繁荣。


当然,对整个行业的利好,可能对信息科是短期的利空。道理很简单,原本应该放在信息科机房的服务器和业务系统,逐步挪到了科室;原本需要信息科参与协调的事,变成了厂家和科室之间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


挪动的不仅仅是服务器,还有话语权、主动权,以及供需关系,这些都倒逼信息科主动提高自身素质,避免陷入落后被动的局面。有兴趣的可以读一读文章:医院信息部门如何避免落后就要挨骗。


(3)从IT到IoT,万物互联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在医疗场景中,存在很多移动的人和物,比如医护人员、患者、药物、医疗器械等。如何让上述角色在复杂的医疗业务流程中始终保持在线,是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的前提。物联网技术在对移动个体的实时精确感知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这是我对于物联网在医疗场景应用的理解。以往,科室对物联网的认识还是不到位,普遍有不会用、不敢用的想法。这次开完会,我很高兴地看到,很多科室的信息化“剧本”中,不仅有了电子标签、传感器等物联网专有角色,还为它们安排了比较重要的戏份。


更重要的是,这些与物联网有关的剧本,不再局限在护理、高值耗材管理等热门领域,像血液科、医学实验科等以往比较安静的科室,都提出利用物联网解决自身需求,比如血液以及生化药品的环境监测和管理等。


这样看来,科室似乎达成了共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线是最稳妥的管理。物联网的积极引入,可以让医院在诸多业务环节的上实现从离线到在线,从模糊到精准,从整体上提高服务效率、减少医疗差错、控制医疗成本和改善就医体验。


02
总结


听完临床科室的需求和想法,最大的感受是“变天了”。这几场会议上体现出来的产品生态、发展趋势和用户需求,与我们在办公室想到的,在厂家产品幻灯片上看到的,还是很不一样。相比之下,临床科室用户的需求更真实,想法更务实。因此,我还是坚持在《下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四个看点:上篇》中的观点:新一代的HIS,应该更多地让听得见炮声的一线人员来参与战场决策。比如,让专业用户参与更多的研发环节,邀请专业用户检验业务需求/逻辑的真伪性,为设计环节提供良性依据。


让开发者与职业属性相距甚远的用户建立同理心,才能让HIS这样一款专业性很强的B端产品更有活力。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现供职于某公立三甲医院,从事信息化工作。作者观点仅代表个人,纯属技术交流,与供职单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