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叶:新技术推动病理数字化的建设

发布时间:2025-11-06
浏览次数:

  创建于1959年的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是集保健、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共有镇海、集美两个院区,连续多年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妇产类医院前20名(等级A)。医院信息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上线信息系统45个、子系统200多个,病理信息化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病理会诊对许多疾病的确诊、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如今病理会诊技术飞速发展,精准的病理会诊几乎都可以在24-48小时内完成。如遇时间要求更苛刻的场景,准确率超90%的冰冻切片会诊半小时内即可完成。"医院信息部主任李振叶介绍,患者对于精准、快速的会诊有着巨大的需求。

3.jpg

数字化病理破解行业痛点

病理诊断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院病理科水平直接影响其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当前,病理行业存在病理医生数量短缺、病理医生分布不均、初诊符合率低、癌症发病率高等痛点,病理数字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有效技术手段。

李振叶强调,国际数字病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从单纯的切片数字化,发展成为全数字化、智能化、云端化。我国病理信息化发展当前具有以下特点:绝大部分医院上线了病理信息管理系统(PIS),但是很多医院的PIS与HIS交互不足;少部分区域建立了区域病理平台;极少部分医院应用了病理AI;目前全国还没有医院实现全数字病理科。

传统的PIS具备开具申请单、患者缴费、登记、取材等功能,区域病理覆盖市、区级范围。未来,国内PIS将发展成为全数字化智能病理科+云病理。

李振叶介绍,传统的PIS诊断方式包括切片流程、出具纸质版诊断报告、文字诊断等模块。病理实现数字化诊断后,实现了远程病理会诊、区域病理共享,解决了病理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提高了可及性,推动优质病理资源下沉;大数据+AI对病理的赋能,提高了病理诊断的效率,破解了病理医生数量缺乏这一难题;建立了切片大数据库,解决了病理初诊符合率低这一难题,减少了漏诊误诊,提升了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她强调,"数字化病理诊断具有以下优势:只要网络可访问,即可诊断;切片图像网络传输,第一时间进行;实现永久保存,数据复制方便;检索、分析高效便捷,可构建切片大数据资源。"

推进病理数字化实践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的病理科的细胞学病理标本量约为4.6万例/年,在福建省妇幼专科医院中排名第一。

结合“每百张床位配备1-2 名医生”的行业标准及医院现有人员配比(技术及辅助人员与医生 1:1)要求,医院床位数随着集美新院区开业扩至1500张,面临显著人力缺口 —— 医生至少缺10人,病理技术员及辅助人员至少缺14人,但新增人力将大幅增加医院成本。为有效应对这一状况,医院决定采取数字化方式,减少人力投入,提高病理科的工作效率。

目前,医院的病理信息化已开展了以下实践:实现细胞学病理标本条码化;正在上线组织病理标本条码化;完全采用玻璃切片做病理诊断;初尝AI应用于细胞学病理诊断;病理报告实现信息化。

为了实现病理的准确诊断,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上线了全数字智能病理院内诊断系统,实现了数字病理远程智能会诊,全方位掌握病理和临床数据,提高科室业务水平。该系统围绕病理科工作流程设计核心功能,形成完整的数据应用闭环,具体包含以下九大模块:病理切片全自动扫描模块、智能分诊模块、线上病理报告模块、院内数字诊断模块、AI智能提示嵌入、切片质量智能判定模块、数字病理质控模块、智能调阅相似切片和经典案例模块,以及一键转发远程会诊申请。

李振叶从行业实践角度指出,病理科全数字化的核心价值聚焦于数据管理与应用,主要体现在:将传统显微镜下诊断模式升级为院内甚至远程数字诊断,提高工作效率;形成院内数字诊断共享平台,促进医生协同工作,提高诊断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贯穿流程的数字质控,减少漏诊误诊;一键转发功能方便在全国范围获得远程专家诊断咨询支持;方便快捷的数字存储,利于资料的追溯、统计、分析;有助形成战略性病理大数据库,反哺病理AI研发和提供医生数字学习途径。

目前,数字病理建设仍然面临着挑战:海量病理数据存储、切片扫描精准度、软件价值认可度、医生适应程度、病理图像分析比一般图像分析难度大、有效标注数据稀缺、法律法规支持等。

同时,数字病理也由于以下因素推动,迎来了发展机遇:精准医学、两癌(宫颈癌、乳腺癌)筛查、专病库促进数字病理建设;以租代买的方式大大降低购买存储的成本;新基建的重视,使带宽可以得到有效保障;越来越多成功的全数字化病理实验室建设案例,增强了国内病理科的信心;数字病理建设可以解决报告医生数量和增加人力成本之间的矛盾,有效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病理科的诊断效率和质量;病理科已意识到,全数字病理建设可大幅减少良性组织观察时间。

"我们站在一个时代的门槛上,预测、预防和个性化医疗将通过降低癌症发病率推动医学的改变。这种转变将由多尺度异构数据的整合推进,数字病理的建设应该就是这个推动力。"李振叶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