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脑”对数智化医院建设带来的启示
一 遇见杭州“城市大脑”
前不久去杭州,这座城市的“城市大脑”建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自己身处医信行业,而且城市运维和医疗管理有相似之处,因此,我简单谈一点体会,不到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起因是杭州本地的朋友开车带我去市区的商圈,在地下停车场出入口,我没有看到熟悉的闸机、挡杆等管理设备。由于省去了排队缴费等环节,车辆出入场显得格外丝滑,体验非常好。
我忍不住问朋友,他很自豪地说,这是我们杭州城市大脑的一部分,我的车牌绑定了支付宝,直接扣费就是了,很方便。那如果是没绑定支付宝的车主呢?我接着问。朋友说,那也不要紧,这套模式的背后,有一套完善的后续处理机制。对于识别错误或支付失败,系统会通过短信等方式提醒用户事后补缴,并建立了一套城市级的信用管理体系作为支撑,确保了模式的可持续运行。
后来,我又陆续问了很多关于停车和城市大脑的问题,朋友耐心地进行了解答。我才发现:杭州很多商圈停车场不设闸机,并不仅仅是“去掉一根杆子”那么简单。
为了提高停车管理效率,曾经有过很多项目思维角度的尝试:ETC、微信车主支付等。但这些尝试都是“点状”的,其目的也停留在提高支付效率这个层面。杭州城市大脑,从城市操作系统的角度来进行强有力的顶层设计,重新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更高效的全流程,彻底取消了停车取卡、出口缴费的环节,实现了流程的极致简化。在车辆出入场的过程中,车主没有感受到技术的存在,没有排队,没有掏手机,只感受到便捷和先进。
“无感通行”只是智慧停车给用户的直观感受,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智慧停车将全市停车场视为一个整体网络,基于宏观数据对全市的停车场资源进行动态调度,比如错峰共享、动态定价等等,实现从管理单个停车场升级为调度区域交通流。
除了智慧停车,杭州“城市大脑”在医疗、民生等领域也有很多好的案例,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关注一下。有趣的是,DeepSeek的总部也在杭州,杭州“城市大脑”也借助主场之利,较早接入了DeepSeek,变得更聪明¹。
杭州城市大脑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城市的上空,真的有一颗聪明且不知疲倦的大脑,在7*24小时运转,操心着城市治理、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让人省心放心。
二 从城市大脑到数智化医院有多远?
回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后,我也经常开车出入停车场,经常排在冗长的车流中排队缴费,在此起彼伏的鸣笛声中,想起在杭州停车的丝滑。
转念一想,城市的运营千头万绪,医院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复杂性,那数智化医院建设需要医疗大脑吗?杭州城市大脑的应用,能给数智化医院建设哪些启发?
首先,医院需要医疗大脑吗?需要。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应对管理复杂性:现代医院管理涉及医疗质量、患者安全、运营效率、成本控制等多维度,传统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医疗大脑能通过数据整合与分析,为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举个最简单的、大家都懂的例子:医院部门多,会议多,难免出现“撞会”,要么时间、场所撞在一起,要么是参会人“撞”上两个会,分身乏术。很多医院通过院办来协调、或者会议组织者先打听、再发布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点状”的解决问题方式。要彻底解决复杂情境下各类会议、会诊、管理者等重要节点的精细化调度问题,还是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构建一个集成各类资源状态的智能调度中枢,实时接入各科室、设备、OA系统的日程数据,通过算法自动协调冲突、推荐最优安排,并主动推送提醒,从而系统性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协同能力。
2.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通过接入临床知识库和实时数据,医疗大脑可辅助诊断、预警风险、监控病案质量。近日,媒体报道了由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设计研发的AI原生医院天河方案²,这套系统能深度融入诊疗流程,充当诊室里的“隐形助手”、病房中的“风险观察员”和医院外的“健康监督员”等角色,像极了我在上文中提到的“杭州城市的上空,那颗聪明且不知疲倦的大脑”。
3.改善患者体验:借鉴“城市大脑”解决“停车难”和“最多付一次”的理念,医疗大脑可以赋能医院优化就医流程,减少排队等待,实现“一部手机走完就医流程”,提升患者满意度。实际上,杭州城市大脑在医疗方面的尝试,已经解决了上述问题,其推出的“舒心就医”应用正是这一理念的落地实践。该系统通过信用赋能,为市民提供“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患者可在就诊结束后一次性完成所有费用的线上支付,无需在检查、取药等各个环节反复排队缴费。同时,系统还接入智能导诊、检查报告线上推送、全市医院号源池共享等功能,真正实现了“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大幅缩短患者院内滞留时间,有效改善就医体验。
能想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以杭州城市大脑为样板,构建医院的医疗大脑,要首先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
1.顶层设计与系统思维至关重要。构建医疗大脑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这一点在杭州“城市大脑”的早期推进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杭州城市大脑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上线初期,核心挑战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在数据共享、责任界定、利益协调等方面遇到的阻力³,对于医疗大脑的建设而言,了解这些“前人”走过的路和踩过的坑,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2.夯实数据基础。在各种对于杭州城市大脑的介绍中,让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在杭州,数字创新夯实了整个城市的信用底座。信用底座,是一个城市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支撑着城市大脑的治理。医疗也是如此,高质量的数据资产是医疗大脑的核心底座,只有筑牢这一基础设施,才能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与智能应用,支撑起辅助诊断、风险预警、流程优化等上层业务,最终赋能智慧医疗体系的高效运转。
3.重视“人”的因素。最先进的技术也需要通过人的理解、使用和决策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在杭州城市大脑建设的过程中,技术与人的积极互动,让人印象深刻:设立专门的数字专员队伍,负责数据治理、跨部门治理;组织城市大脑现场培训⁴,向各类用户面授数字化治理经验,提升数字思维;在建设社区服务智能体的过程中⁵,研究院、企业、社区用户常态化互动,将社工和居民的真实需求精细及时地纳入科技产品的设计。这些做法在医院都能找到对应的场景和用户,值得学习借鉴。
杭州“城市大脑”的成功实践表明,通过数据融合、流程再造和生态协同,能够有效解决复杂系统的管理难题。
对于医疗信息化从业者,对标杭州“城市大脑”的案例,结合自己医院现状,对其中的工作量、上线周期以及需要调动的资源,保持一份清醒且务实的认知。
杭州城市大脑夯实了城市的“信用底座”,而数智化医院的使命,则是筑牢生命的“健康底座”。这绝非简单的软件上线,而是一场需要顶层强力推动、跨部门深度协同、持续投入并迭代优化的“系统性革命”。这条转型之路充满挑战,但其方向,无疑是未来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
相关链接
1.https://www.sohu.com/a/862922218_121798711
2.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5/0827/c14739-40550920.html
3.https://www.rmlt.com.cn/2021/0508/613420.shtml
4.https://zdpx.zju.edu.cn/xcjx_1313_802.html
5.https://www.hangzhou.gov.cn/art/2025/3/27/art_812262_59110897.html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委员,医院信息化工作者,医学统计学博士在读。作者观点仅代表个人,纯属技术交流,与供职单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