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红: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升级实践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始建于1918年,是中国人自行筹资管理的第一所西医综合医院,拥有血液、胸外、创伤三大院士团队,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多院区布局。“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满足多院区业务协同需求,医院于2022年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工程,同年8月开启了核心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主任刘丽红介绍,医院升级的核心信息系统采用中台微服务架构,为业务的平稳运行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撑。
157天完成核心系统切换升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进行核心系统的改造时,面临着三大挑战:要在同一时间点切换HIS、EMR两个核心业务系统,以及LIS、互联网医院、手术麻醉、超声、医院感染和BI等重要异构业务系统;涉及多家信息系统供应商;当时上线的中台微服务架构版本还没有在大型三甲医院进行过成熟应用和磨炼。对此,刘丽红谈到:“虽然面临着极大挑战,但是全院员工和技术团队排除万难,用157天时间顺利完成核心系统的切换升级。”
在谈及是如何带领团队取得“这样惊人的行业超速度”时,刘丽红强调,在进行核心系统切换时,重点关注以下工作:
1.需求调研与分析
切换核心系统,最大的难点和风险在于如何保证历史需求的还原度,减少系统切换对临床业务的影响,需要进行多轮严谨的需求调研。如果上线周期相对紧张,需求调研建议全院统一思路和原则,采取“功能平移、适当提高”的方式,严格控制需求,以保障原有功能的顺利继承为核心。
2.历史数据迁移
工作思路是患者信息、预约信息、住院记录等“在活数据”全量复用,保证业务延续性;历史数据按照标准、规范的数据模型迁移至数据中心,通过数据量核对、核心指标校对、主键关联、抽样比对方式验证一致性。
3.互联互通与集成
核心业务系统切换除本系统平稳切换外,还要保证它与所有异构系统的稳定、快速对接。结合医院2014年已建设集成平台的实际情况,升级时采用“双平台运行”方案,按照原集成平台的标准服务协议完成新老集成平台对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异构系统的改造。系统升级稳定数月后,完成集成平台的升级切换。
4.制定切换方案
切换方案可以有多种选择,如全切模式、按院区切换、先门诊后住院或者先住院后门诊等,建议从技术难度、接口难度、培训难度、业务影响范围、技术人员支持、组织管理难度、风险处置难度、典型切换案例等多维度,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决策适宜的切换方案。
除上述要点外,网络与计算资源规划准备、培训与验证、应急预案,以及一份严谨详实可落地的系统切换SOP,都是平稳升级的重要保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核心业务系统上线后运行平稳,高效完成了相关政策任务。以2024年为例,依照上级部门政策性改造,以及医院各部门业务需求,新建并升级17个工程项目、完成31项政策任务、推进90个专项、部署10项AI大模型应用,推进了门诊无纸化改造、快速入出院、便民惠民服务、互联网医院、日间手术等专项创新应用。系统全年累计需求改造3512个,完成了32次平稳迭代升级。在全院共同努力下,一举通过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五级评审。
发挥中台微服务架构优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推进新核心系统上线过程中,采用了中台微服务架构,重点关注发挥技术优势和解决管理难点。“中台微服务架构有助于实现医院核心业务逻辑的沉淀与开放共享,进而实现需求的敏捷开发与稳定的快速迭代”。刘丽红谈到,微服务架构的技术要点有多种维度解读,“个人从实践经验的视角,将技术要点依次定位为业务域划分、分布式部署、高可用设计、迭代与配置能力、变更质控体系、链路跟踪能力、可视化运维监控、技术栈的选择。”她强调。
作为互联网原生架构,微服务架构具有快速迭代、弹性灵活、架构成熟度高、技术生态完善等优势。不过,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系统规划门槛高,尤其对于复杂业务场景到微服务的转换设计难度大、系统部署复杂、人工运维难、服务链路长、排障难,因此必须有工具链支撑,存在一定的学习成本。
为了提高微服务架构的效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化了业务微服务的领域划分,并配套建设了完善的部署、运维、监控一体化的工具链,从而使其在灵活支撑开发和解耦的同时,保障性能的快速迭代和前端的流畅体验。技术驱动的同时,鼓励带动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加快新知识吸纳和精细化过程管理,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
“AI不是全知全能的神明,而是个‘力大无穷’的学徒。用得好,它是你的超级助手;用不好,它就是个‘力大无脑’的临时工。中台微服务架构亦如是。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需要技术迭代与管理成本双轮驱动方可达到预期。”刘丽红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