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多院区“一张床”管理模式探索实践
创建于1947年11月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浙大一院”)历经78年的砥砺前行,目前发展成为总占地面积519.3亩、开放床位5000余张的大型三甲医院,拥有余杭院区、庆春院区、之江院区和城站院区四个院区。医院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我院借助数字化全面赋能了多院区管理,‘就医一站式’提升了群众就医的获得感,采用5G技术开展院前远程急救,‘多模态智能管理’实现管理的数字化。”浙大一院信息化与人工智能部主任周敏介绍,医院响应浙江省医疗卫生领域“最多跑一次”服务改革的要求,开展了数字化改革行动。
在推进“最多跑一次”具体实践中,浙大一院提出了“全院一张床”的理念,以全院一张床为核心,打造“一站式入院服务中心”物理格局,托起患者“入院第一站、唯一站”的柔性体验。对此,周敏进一步阐述:“‘一张床’是一个管理理念,实际内涵更多体现在管理的思路、想法和模式上。”
推进服务改革创新
为了更好地落实“最多跑一次”要求,浙大一院于2012年成立入院服务中心,于2018年重构了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待床患者管理、入院手续办理、院前检查执行、床位统筹协调和运营监测。
在床位统筹上,传统模式存在以下弊端:科室自主分配,存在管理灰度;专科床位固定,存在供给失衡;加床随意增减,存在安全隐患。为改善这一状况,浙大一院采取了床位集中调配的方式,以“安全至上、效率优先”为原则,打破了院区间、内外科间、医疗组间、专科间的壁垒,畅通急危重症入院绿色通道,保障疑难复杂症、高级别手术优先入院,全盘激活了医院床位,使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增效。
浙大一院的四个院区采取同质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服务内容四院区同效,实现跨院区共享;流程改革四院区同频,可同步推进;回应需求四院区同质,进行联通回应。借助这些措施,浙大一院优化了病种结构,实现了运营管理增质,改善了患者体验。
推进智慧入院服务
“在患者入院管理方面,我们的服务宗旨是做患者的入院管家、医生的最佳拍档、医院的改革先锋,总方针是以患者入院流程为主线,识别关键节点,重点优化再造,创新技术方法,形成一套标准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入院管理模式。”周敏介绍,借助信息技术,浙大一院打造了基于全院一张床的一站式全流程智慧入院生态圈。
从数字化角度而言,浙大一院采取的是预住院和非预住院两种模式:前者是指患者在门诊办理预约住院,并在入院前做完包括CT、磁共振在内的所有检查;后者是指患者在家里预约住院,在到院当天做完相关检查。为方便患者到院后办理住院,浙大一院推出了线下一窗通办的服务。预住院患者到入院服务中心进行一窗办理,非预住院患者到住院处进行一窗办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推动了跨部门业务的高度融合,实现了跨部门信息的高效融通。” 周敏谈到,为方便患者线上办理入院,浙大一院开通了线上一机通办,包括住院预约、预缴金缴纳、检查预约等功能,释放了现场窗口压力,缩短了排队等候时长。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浙大一院规范了患者收治流程,构建了科学高效的收治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床位协调范畴,包括ICU转科、急诊抢救室入院等;全院床位打通收治,院区间床位统一调配,跨科跨院区保障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症优先入院;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预约先后顺序等,结合各科收治规则、化疗权限等,安排患者入院。
在院科协同方面,浙大一院以安全至上、效率优先为原则,通过多维度评估分析、多角度规避风险点、多部门协同联动,实现了患者的转科、转院和双向转诊。2024年医院实现跨院区转院8.1万人次、跨科6.2万人次。
数字引擎赋能
周敏介绍,通过不断发掘、演练和改进需求,浙大一院打造了入院服务中心管理平台,医护协同、治疗计划等内容都会在该平台上展示出来。
医患互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拥有呼叫中心、短信消息和留言咨询等功能:呼叫中心呼叫话务系统与临床业务系统联动,PC客户端主被叫交互便捷易操作管理,话务及录音可溯便于质评;20余类业务消息与业务系统、话务服务联动,支持患者实时回复;支持待床患者移动端在线留言咨询。
入院服务中心管理平台具有知识库功能,建立了科室、医疗组、疾病、术种、手术计划等维度收治规则库,同时将院前检验检查、会诊等注意事项实时推送给患者。
“我们的‘全院一张床’非单一模式,而是一种围绕患者的服务体系,一站式解决了患者入院‘一床难求’的困境,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与患者之间零距离的目标。”周敏总结道。
下一篇: 李明:临床医生如何看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