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昊:弱电井切勿成为医院安全管理的弱项短板

发布时间:2025-07-15
浏览次数:

  警示案例

  2023年6月,某市妇幼保健院遭遇了一场精心策划的电信诈骗危机。多位产妇陆续接到显示为医院真实号码的“新生儿补贴”诈骗电话,引发广泛投诉。经调查,犯罪团伙竟伪装成电信部门维修工,在医院3个弱电井内秘密安装VOIP设备,借助医院通信网络实施诈骗长达一个月之久。

1.jpg

  调查发现这并非个案,自2024年以来,全国多家医院相继卷入类似“电信诈骗案件”。犯罪团伙将VOIP或GOIP设备藏匿于医院弱电井这一隐蔽角落,利用医院正规电话网络将诈骗电话伪造成合法固话,严重威胁群众财产安全。部分群众质疑“必有内鬼”,但实地探访更多却是管理困局。

  深度剖析:弱电井成为安全“黑洞”的多维成因

  作为保障医院通信畅通的“神经节点”,这些隐藏在走廊尽头、楼梯间旁约1平方米的狭小空间,为何会沦为犯罪“帮凶”?深入分析可见三重管理漏洞:

1.管理权责体系的模糊地带

“弱电井由我们、后勤和电信部门共用,上周刚巡检过,但我们只负责网络设备,电话线路归属并不清楚,井内设备也无法判断来源。”某三甲医院信息科工程师无奈道出了行业共性问题。后勤部门推责于信息科,信息科又将电话线路归为总务科管辖,这种多部门共管模式形成了管理真空。当诈骗分子身着伪造的“中国电信”工作服作业时,缺乏权责界定的管理人员难以识别异常。对比市政弱电箱,因其责任主体明确、暴露于公共视野,反而不易成为犯罪目标。

2.物理防护体系的脆弱性

调查显示,多数医院弱电井仍在使用普通机械锁,甚至存在“一把钥匙开多门”的现象,简易锁具的配制门槛极低,形同虚设。更严峻的是,这些承载关键通信设备的空间普遍未安装监控摄像头,导致人员进出无迹可寻,为犯罪活动提供了隐蔽条件。

3.技术监测手段的滞后性

网络管理中常用的交换机端口管控、MAC地址绑定等准入机制,在电话网络中该方案应用有限。出于成本考量很多电话网络未采用可管控的交换机,而已实施管控的系统因维修时需协调后端更改端口,增加了维护复杂度,导致一线人员缺乏主动管理意愿。这一技术短板恰如“木桶效应”中的最短木板,成为安全体系的致命缺陷。

系统治理:构建弱电井安全管理"四维防护网"

1.厘清责任边界,划定管理红线

建议医院制定《弱电井管理规范》,将管理责任压实到具体部门与责任人。对井内设备实施台账管理,通过拍照建档、定期巡查比对的方式,建立“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追溯机制。特别强化临时人员及设备的准入管理,从源头上杜绝责任真空。

2.升级物理防护,筑牢安全屏障

将传统机械锁更换为电子门禁系统,实现进出记录实时上传至安保中心。人员出入时,安保系统自动触发身份核验流程,确保所有操作留痕可溯。同步补全监控设备部署,消除安防盲区。

3.构建技术防线,强化智能监测

对交换设备实施严格的端口管控与准入管理,为终端话机配备防盗打装置。通过限制固定电话长途及呼转权限,实现最小化权限管理。医院也可借鉴山东移动的“GoIP+VoIP”多维预警模型,与运营商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整合通信侧、设备侧、入网侧等多维度特征,构建实时预警、精准定位的技术防控体系,同步过滤骚扰电话以提升预警精度。

4.完善应急机制,形成处置合力

建立“弱电井安全联合巡查”制度,组织多部门开展定期联合检查,确保隐患及时发现。加强与属地公安部门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形成“发现-报告-处置”的闭环管理流程。

5.全员参与:共建安全防护共同体

管理者:强化隐患排查意识。持续关注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建立常态化隐患排查机制,对弱电井等关键区域实施重点管控,确保管理措施落地见效。

医护人员:发挥一线预警作用。对弱电井周边的可疑人员保持警惕,主动上前询问核查。实践证明,及时的人工干预往往能有效震慑犯罪行为。

患者群体:掌握防骗核心要点。牢记“医院来电要转账,务必官方渠道核实”的防骗口诀。遇可疑情况时,通过医院正规渠道核实信息,守护自身财产安全。

安全警示

您的每一次关注都是安全防线。如发现医院弱电井存在门锁损坏、监控缺失等安全隐患,请立即向医院保卫处反馈。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都可能成为阻止重大诈骗案件的关键一环。让我们共同守护医疗场所的通信安全,筑牢群众财产保护屏障。

作者简介

黄昊,CHIMA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