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昊:AI工具绘制业务流程图能力评测
作为医院信息科工程师,不一定需要掌握程序开发能力,但至少要懂得如何绘制流程图。
流程图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
1.需求分析阶段:理清业务逻辑,达成需求共识
在医疗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需求部门与实施部门的人员往往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知识背景存在差异。当团队需要理解用户需求时,复杂的业务规则和操作流程很难仅通过文字清晰描述。此时,用流程图将用户的操作流程、系统的响应方式以及不同角色间的交互过程可视化,能帮助开发团队与用户高效沟通,确保双方对需求的理解一致,避免产生歧义。
2.系统设计阶段:明确系统结构,指导编码实现
流程图可直观展示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各个模块的内部逻辑,针对关键算法或复杂业务逻辑,绘制详细的程序流程图,能清晰呈现判断条件、循环流程和异常处理路径。此外,流程图作为设计文档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指导程序员开展编码工作,确保最终实现效果符合设计意图。
3.团队协作层面:降低沟通成本,提升协作效率
流程图属于项目建设成果的一部分,新成员通过它能快速理解现有模块的逻辑;不同开发人员之间也可基于流程图讨论接口设计与交互规则;在代码审查环节,还能对照流程图核查实际代码是否符合设计逻辑。
4.测试与维护阶段:辅助测试设计,加快故障排查
在测试设计阶段,测试工程师可依据流程图中的分支和路径设计测试用例,确保覆盖所有可能的执行路径;进入系统维护阶段,当系统出现问题时,通过流程图能快速定位问题可能发生的环节,提高故障排查效率。
毫无疑问,流程图是工作中重要的沟通工具。但在实际操作中,绘制流程图的方式有很多种——笔者曾在某个交流群里征集过相关问题,得到的答案包括手绘、用Word绘制,以及使用Visio这类专业工具。这些方法笔者都尝试过,说实话,绘制过程相当耗费时间。也正因为如此,很多项目的验收材料里,流程图要么缺失,要么更新不及时。
有没有办法减少流程图绘制的时间消耗呢?答案是肯定的。如今大模型能力已十分强大,不妨让它来尝试完成这项工作。
笔者选取了手头常用的四款大模型 —— 豆包、DeepSeek、通义千问、智谱清言,测试它们在流程图相关任务中的表现。
为了全面测试,笔者准备了两份材料:一份是文字版的门诊就医流程(以Word形式呈现),另一份是手绘的简易退费流程(以JPG图片形式呈现)。
1 测试材料详情
(1)文字版门诊就医流程
需根据以下环节绘制完整流程图:
· 挂号环节:患者可通过手机或现场挂号,系统依据当前号源情况为患者分配对应医生,要求分时段精确到30分钟。
· 签到环节:患者到达诊室前需先签到进入排队队列,签到渠道包括自助机、手机和分诊台。若患者已关注微信公众号,可接收签到提醒;现场挂号的患者,系统会同步完成挂号与签到操作。
· 就诊环节:医生接诊后,根据患者情况开具检验检查单、处方、治疗单、入院证或其他医疗文书,也可查看患者过往的检验检查结果。信息系统在医生开单时,会依据诊疗规范、用药指南、医保要求等进行自动审核,确保开单合规。
· 缴费环节:患者可通过自助机、手机或窗口缴费,支持一次性缴费或多次缴费。
· 医技预约环节:患者完成检验检查项目缴费后,系统会按预设规则自动预约,并向患者推送预约成功信息。
· 取药环节:患者取药前需先签到,系统根据资源情况为患者分配取药窗口,患者按系统提示前往对应窗口取药。
(2)手绘简易退费流程图片

2 测试规则
对四款大模型使用统一提示词:“针对文档所提供的内容,给予流程优化建议,在整理完善相关内容后,绘制出完整的流程图。” 材料准备就绪后,正式开展测试。
3 测试结果分析
测试过程大家可自行复现,此处重点说明各模型的表现:
(1)手写图片识别率
豆包、智谱清言、通义千问均能准确识别手绘图片内容,判断其为 “门诊患者退费申请流程”;而DeepSeek出现 “幻觉”——虽初步识别出是流程类内容,但具体信息识别错误,误将其当作 “运费申请流程”,并在此错误基础上绘制流程图、提出建议,内容与实际需求完全不符。
(2)流程优化建议贡献率
整体来看,豆包提出的建议对现有流程的完善价值最大;DeepSeek在不同环节提出了部分合理建议,对流程优化有一定帮助;通义千问的建议与 DeepSeek大部分存在雷同;智谱清言在细节上给出了一些建议,且是唯一提出 “信用付模式” 的模型。综合贡献度排名为:豆包>DeepSeek>智谱清言>通义千问。
其中,豆包针对门诊流程提出的五点优化建议如下:
1)号源与就诊时段匹配度不足:仅明确“分时段精确到30分钟”,但未考虑医生接诊时长可能出现的波动(如复杂病例导致超时),可能造成后续患者 “按时签到却长时间等待”,打破患者对就诊时段的预期。
2)特殊群体流程适配缺失:未覆盖老年人(无智能手机或不熟悉自助操作)、急诊患者、慢性病复诊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可能导致这类患者在流程中遇到卡顿。
3)流程容错性较弱:缺乏“爽约 / 迟到处理机制”(如患者错过挂号时段)、“缴费后改单退款路径”(如医生开单后需调整项目)、“检验检查结果异常的二次就诊衔接方案”,易导致患者反复跑腿。
4)信息同步不完整:仅提及 “签到提醒、预约成功提醒”,未覆盖关键节点的实时信息(如 “当前诊室排队进度”“检验检查报告出具时间”“取药窗口实时排队人数”),患者易因信息不透明产生焦虑。
5)医技预约与执行衔接断层:未考虑 “检验检查前的准备要求”(如空腹、憋尿),若系统仅推送预约时间而不告知准备事项,可能导致患者白跑一趟(如未空腹无法完成抽血检查)。
(3)流程图绘制能力
豆包、DeepSeek、智谱清言均能绘制出完整的流程图,但智谱清言绘制的流程图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够准确;通义千问仅提供了完整的流程图文字描述,并建议使用专业流程图绘制工具完成绘制。
4 总结与建议
(1)AI工具的价值
合理使用AI工具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拓展视野以完善方案,还能启发新的思路。但需注意,即便有AI工具辅助,仍需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清晰表述工作现状与需求——若完全依赖AI完成工作,可能出现内容偏离实际的情况。
(2)多AI工具协同的优势
结合多款AI工具使用,如同组建专属 “专家团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项目建设内容。
(3)测试结果汇总表

以上测试结果仅代表个人实践体会与感受。希望通过本文,能提升大家对AI工具的使用兴趣,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你有更好的AI工具也请不吝赐教,在AI时代,信息科应当起到先行引领作用。
注意:在使用AI模型时,务必注意信息安全,涉密内容切勿使用公版AI模型进行处理。
作者简介
黄昊,CHIMA常委

首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