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基于医疗大数据的专病医联体智能管理平台构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17
浏览次数:

一 项目背景

  2023年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院长李为民提出关于在全国推广建立紧密的专病医联体的建议,旨在提升我国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布。专病医联体核心思想为三个“统一”策略,即统一专病转诊标准、统一专病诊疗路径以及统一专病连续医疗,为构建高效、协同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清晰的路径。

二 发展现状

  国家高度重视医联体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为医联体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全国医联体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仍因为地域空间限制、合作机制不畅等问题,导致医疗资源下沉困难、分级诊疗标准不清晰、转诊不流畅。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建立专病医联体信息平台,基于区域联通的大数据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突破地域空间限制,利用专病医联体信息平台整合以医疗专科为单位联合多学科的医联体专病团队,落实医联体专病共病协同模式。

  国际上提出过的集成化护理模式(Integrated Care Models, ICMs)已成为国际医疗服务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通过协调不同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工作,提高慢性病管理效果。健康信息交换(Health Information Exchange, HIE)在美国等国家广泛应用,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流动,确保患者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进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例如,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项目利用HIE平台成功整合了多个医院的数据,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实时访问自己的健康记录,医生也能基于全面的数据做出更为精准的医疗决策。此外,在欧洲和北美的e-health解决方案中,患者能通过在线医疗服务和健康监测工具更便捷地获取医疗服务,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基于医疗大数据的专病医联体病种管理平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 项目特点

  传统医联体模式发展局限于对某一特定疾病难以深入协作,患者虽然有转诊,但是难以形成连续性医疗服务,无法对某一疾病的医疗方案达成共识和更进一步的研讨。本项目针对医联体共病治疗和协同管理的迫切需求,以统一专病转诊标准、统一专病诊疗路径、统一专病连续医疗为目标,构建专病医联体病种管理平台。围绕上述目标,项目构建分为以下2个内容:

  1.统筹协同的B2B2C模式设计

  B2B2C模式即“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onsumer”模式,本项目的设计模式强调医联体中心医院通过信息平台与医联体单位协同合作,以此为整体向医联体单位覆盖范围的患者提供更高效的医疗服务。设计包含“在线诊疗配置”、“转诊资源调度”、 “诊疗全程管理实现”、“诊疗数据共享”、“临床诊疗路径同步”5个主要部分。

  (1)转诊资源调度

  功能描述:对接医院统一转诊平台,医联体单位可发起申请获取中心医院专病号源、床位、检查预约资源,经由医联体专病团队医生审核后,若符合转诊标准,则匹配资源,以此达到统一转诊标准的目的。

  (2)在线诊疗配置

  功能描述:医联体医生在华西医院互联网医院申请注册,然后可通过对患者证件扫描方式对目标患者进行专病入径操作,入径患者将由整个医联体专病团队共同管理。患者的诊疗数据回传到医联体中心医院的专病医联体病种管理平台,中心医院的专病负责人通过该信息平台调阅患者数据,根据标准临床路径对医联体医生的诊疗方案进行建议、讨论,在线填写方案调整意见,双方可发起跨院区线上多学科会诊,以此达到统一专病诊疗路径的目的。

  (3)诊疗全程管理实现

  功能描述:患者当前就诊医院的医生通过查阅患者在不同医联体医院历次就诊记录,为患者设计最符合当前情况治疗方案。从患者入径、医联体间转诊、院外延续性随访、复诊预约、用药指导等,医联体专病团队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以此达到统一专病连续医疗的目的。

  (4)诊疗数据共享

  功能描述:医联体单位与中心单位直接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包括病人基本信息、诊疗记录、检查结果等。入径患者的所有诊疗过程数据都将在平台以专病路径结构化形式进行呈现,医联体专病团队的医生有权限查看该患者在每个医联体就诊的诊疗信息,以便制定同质化、延续性诊疗方案。

  (5)临床诊疗路径结构化

  功能描述:以华西医院专病临床诊疗路径为基础,实现临床路径结构化拆分,以拆分节点进行医联体诊疗数据填充,方便中心医院专病负责人此判断医联体医生诊疗方案是否符合标准临床诊疗路径。

  综上,该模式设计通过集成多个功能模块,实现了转诊资源规范调度、线上共病共管、诊疗全程延续化、诊疗数据的安全共享、诊疗标准路径统一。

11.jpg

图1 B2B2C专病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模式

  2.医联体诊疗数据标准制定与采集

  以专病同质化诊疗为核心,进行医联体数据采集、治理,标准化数据结构。依托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信息中心大数据平台架构,高效、准确地对医联体数据进行采集和治理。搭建网络专线与数据前置机,联通医联体医院与华西医院之间的数据链路,保证数据传输高效、安全。由华西医院信息中心牵头,设计52张标准临床数据表单(与四川省“三医监管”标准保持一致,部分字段进行增补)、11张检查业务数据(与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发布《检查检验信息共享调阅相关标准》【川卫规划信息函〔2024〕166 号】保持一致)、8张检验业务数据(与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发布《检查检验信息共享调阅相关标准》【川卫规划信息函〔2024〕166 号】保持一),所有表单分发给各个医联体单位,医联体单位根据表单标准结构进行数据开发,以此规范数据采集标准,实现医联体之间数据互联互通。华西医院信息中心大数据平台以T+1数据采集频率定时采集医联体数据,进行增量更新,整体结构和流程见图2。

12.jpg

图2 医联体数据接入流程

四 关键技术

  · 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各医院收集大量诊疗数据,提取与专病相关的信息,支持临床路径的表单填充。

  · 数据处理平台:基于Hive、Spark等技术搭建数据处理平台,实现数据的快速处理与存储,支持多种数据格式。

  · 高性能数据库:采用PrestoDB和Greenplum等高性能数据库系统引擎,确保数据存储的高效性与可靠性。

  · 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实现各医院之间的数据无缝传输,提升信息交流的效率。

  · 云计算与分布式存储:为跨区域医疗合作提供高效的数据共享与存储解决方案,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实时性。

  · 标准化数据表单:开发标准化数据表单,以规范化患者就诊记录、病案信息等数据的采集与管理,提升数据的使用效率。

五 案例效果展示和推广价值

  该项目基于华西医院大数据平台,搭建了医联体医院与中心医院的安全高效传输链路,为实现专病数据的标准化治理提供坚实支撑,有助于推进跨机构数据互联互通与标准化治理。

  平台端基于统一标准,自动完成各类医疗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处理,并与专病临床路径标准实时比对,智能识别患者诊疗过程中潜在的偏离情况,及时向看诊医生发出预警提示,辅助医生动态调整诊疗方案,提升医疗质量与同质化水平, 强化患者治疗的延续性与规范性。 同时,系统支持跨机构数据共享调阅, 确保患者历次就诊信息在不同医疗机构间无缝流转,真正打通医联体内的诊疗信息壁垒。自2024年1月启动以来,该项目已完成肺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四大专病病种库的初始化建设,涵盖400余名注册医生,累计完成289名专病患者的入院登记,覆盖11家医联体医院,初步构建了跨区域、 跨机构的专病协同诊疗网络,为专病同质化管理与持续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实践依据。

13.jpg

图3 ①平台移动端入口;②临床路径结构化与医联体数据填充;③路径偏移 TNM 分期智能提醒;④医联体肺癌专病驾驶舱展示

  本项目的推广价值在于能够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与共享。通过构建统一的专病医联体信息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医疗资源整合,特别是专病患者的连续性诊疗质量得到提升。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促进了各个医联体医院专病诊疗标准化,确保多学科协作与诊疗同质化。预计项目推广将带来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增强患者的满意度,并推动医疗体系的持续创新发展。成功推广后将具备示范效应,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助力全民健康福祉提升。

  本项目解决了以下关键问题:首先,针对医联体内的地域空间限制及合作机制不畅,通过信息化平台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跨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其次,解决了分级诊疗标准不清晰的问题,通过统一专病诊疗路径和连续医疗服务,确保了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再次,提升了转诊效率,优化患者跨机构的诊疗体验;最后,通过数据共享和标准化管理,确保各医联体单位间的诊疗数据互联互通,促进了多学科团队的协同合作,推动医疗服务的均质化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CHIMA 2025医院新兴技术创新应用典型案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