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基层医疗开始“智慧+”了

发布时间:2021-09-16
浏览次数: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了首批“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名单。经项目申报、专家初审、复审等程序,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下称“汕大医附一院”)、汕头移动联合申报的“5G技术在医院远程重症监护场景中的应用”项目成功入选。


“智慧医疗”的概念由来已久,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未曾止步。2018年,汕头推出《汕头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9年,推出《汕头市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要求积极推动5G技术与医疗健康事业融合发展,在汕头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落地生效。


5G的赋能为“智慧医院”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而反观近年来汕头“互联网+医疗”建设的情况可以知道,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疫情背景的多重驱动下,汕头智慧医疗的建设呈现出新景象。




疫情催热“互联网+医疗”



按下自助取号选项,签到取号,不到两分钟即可前往相应科室等候就诊。


对于“自助取号”的操作,大部分人已十分熟练。偶有上了年纪或不熟悉使用方式的市民,一旁值班的护士便会代为操作。终端机前的人流速度很快,基本不用排队等候。


线上预约、线下取号,现在看来已成“惯性操作”。据汕大医附一院院长陈永松介绍,互联网医院的探索最早是为了在疫情期为患者提供线上诊断治疗的服务。


疫情期间,如何在满足就诊需求的同时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是摆在医院和患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互联网医院凭借其无接触就医的优势脱颖而出,多家汕头医院纷纷加入上线,而多功能自助服务终端机的引入则打通了线上线下的链接。


今年3月,为了有效降低患者在取药过程中交叉感染的风险,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启用了首个24小时无人自助药房,提供无接触式自助服务。8月份正式开诊的汕头市中医医院新院区,在门诊药房同样安装了全自动发药机。这台储存了上万盒药品的机器在患者缴费刷码后,可以快速寻找并夹取相应的药品,通过传送带传输至发药窗口。


目前,汕头市多家互联网医院陆续上线新的专科科室,但医疗服务主要集中于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和管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可以通过线上形式,由医生开具检查单和处方,再由互联网服务公司将配出的药给病人寄送过去。如果病人出现病情变化,也可以通过线上诊断,提前开好检查单,再到医院面诊。




“5G+医疗”带来更多可能



“所谓机器人手术,不是机器人做手术,而是通过终端信息传输,让医生可以坐在办公室里,远程操作电脑进行手术操作。”在不久前举办的医师节科普活动上,汕大医附一院手术室护士长蒋劲林向参与活动的市民介绍。


她所介绍的这种手术方式,正是5G赋能的其中一项具体应用。2020年10月19日,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肖哲就利用这种形式,进行了左侧大脑中动脉瘤显微手术和颅咽管瘤显微切除术两台脑部手术,并通过5G向全国直播。


汕头市中心医院利用云诊间网络平台,借助5G网络打破空间限制,利用其高速率和低延时的特点,实现了高清视频的线上交流。此举促使各家医院的专家线上实时、全面讨论疑难复杂病例,共享诊疗经验,由此推动和普及了结直肠癌MDT诊疗模式,促进了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推广。


“在这种远程实时会诊和手术中,医生需要非常精细的画质才能够给出准确的判断,而5G网络的大带宽和低时延能够满足这一需求。”汕头移动5G医疗负责人薛玮说,“此外,在手术过程中,低时延才能确保操作的精准,从而保证安全。”


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应急医院,建立了以现代化指挥调度系统为核心的应急指挥智能化系统。据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系统通过应急指挥中心与急诊科、救护车、外放单兵和执法仪的统一联动,从而实现整个应急救援过程的实时跟踪,能够第一时间将现场信息以视频的形式反馈回指挥总部,保证医院与重大灾难事故现场远程应急会商决策、指挥调度等工作的进行。而5G的超高清、低时延、大连接的特性,能为应急救援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设想一个场景:病人在家中发病,5G救护车前去急救,在救护车上病人一接上设备,所有的病情数据就实时传输到医院,病人还未入院,医院就做好了立刻救治的准备。”陈永松说,利用5G技术开发院前急救项目是医院接下来开拓智慧医疗的新方向。


在汕大医附一院与汕头移动的联合项目中,着重推进5G在远程重症监护场景中的应用,促进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将从监护监测、诊断、医学影像实时传输、告警等各环节逐步实现5G+医疗健康应用创新。在这样的探索中,实现“一对多”、多区域重症患者的同时监护对于医护人员而言,不再只是一种愿景。




智慧医疗的外延与不足



智慧医疗的打造并不仅仅体现在具体救治上。


目前,汕大医附一院的大数据平台涵盖收集了101个病种,是国内最多病种的数据库。数据中隐藏了很多信息,对大量碎片化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找到规律,从而服务临床研究。


8月10日由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研究团队完成,发表于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成果——国际首个可以识别39种眼底疾病及病变特征的多病种人工智能检测平台DLP,以近25万张眼底照相图片为数据支撑,同样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成果。这不仅仅是科研的进步,这样的AI检测平台对缺乏眼科医生,特别是缺眼底病医生的欠发达地区而言,无疑给当地患者带来了诊疗的福音。


可以看到,近年来在智慧医疗的打造上,汕头成果不少,但执行过程中仍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


汕头在疫情的特殊需求下,催生了不少互联网医院,但并未覆盖所有医院。亦有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疫情趋于常态化,线上就诊的需求并不像之前那么多,因此医院建立了互联网医院的平台,但没有设置医生的固定排班,目前平台也基本处于闲置的状态。


此外,“5G+智慧医疗”的推进也并不容易,作为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资金持续、较大地投入。不少医院表示,虽然已有5G融合的构想,但距离真正落地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据汕头市卫生健康局消息,近年来汕头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还是依靠机构本身自营盈余进行投入,对比省内发达地区医疗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明显制约区域医疗信息化技术升级和运行平台的更新换代。而对于市二、三级医院而言,由于支持发展高新技术在短期内难以获得直接经济回报,因此缺乏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资金投入成为制约汕头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5G+智慧医疗”产业方面发展的主要难点。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