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人都懂技术,那还要信息科干嘛?

作者:李楠 发布时间:2021-04-27
浏览次数:

01
开头


我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位叫“河森堡”的博主。此人主业为国博讲解员,口才上佳,思考缜密,知识渊博,拥趸众多,是一个“知识型”网红博主的代表人物。


最近,河森堡在其微博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原文很长,详见其4月18日微博,我大致归纳一下):在20世纪绝大多数时间里,中国都处在一个文化智识高度离散的社会,解放后,扫盲运动和义务教育的推广,让文化智识上的离散得以减弱,但少数文化领袖引领思潮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完全消失。直到后来,互联网来了,文化和教育资源被空前普及,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过去历史中那种少数人得以引领多数人的文化格局消失了。


河森堡的这番话,与我最近的某些思考有共同之处:当下,科技正在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正在从精英圈层走向大众人群,加之媒体的发达,普通人可以通过更便捷、生动的方式,切身体会到科技为生活带来的红利和便利。


看上去,我们似乎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人人都懂点儿科技。在医院里更是如此,很多临床科室主任、医务人员外出开会的机会多,他们知道的信息化新技术、新词汇、新缩写不比信息科少。


我甚至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既然人人都懂技术,那还要医院信息科做什么?



02
回应


抛开这个问题背后的动机不谈,我认为,从现在到未来,在医院里有以下几个关键角色和重要位置,需要信息科去做,而且,只有信息科能做。


一是翻译:


我从小喜欢英语,高考英语135分,差点去外语院校。工作后,我依然保持着对于英语的热情,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过同声传译。


因此,我想以英语翻译举例说明。


翻译讲究信、达、雅。即:忠于原文、通顺畅达、文采斐然。


前不久,中美高层谈判时,我方翻译一番15分钟的同声传译,震撼全场。我个人感觉,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到“信、达、雅”的最高境界,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当然,如果你对英语和翻译不感兴趣,也不要紧,因为很多道理是相通的。


在医院工作久了,我发现,身边就有很多优秀的翻译:比如很多临床科室的主任和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交流的时候,表现出非常好的“翻译”能力。他们不仅追求“信达雅”,把难懂的病情和概念抽丝剥茧,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讲给患者听,还非常照顾患者和家属不同的情绪:同一件事,同一个病人病情,根据每个角色不同的心态、需求和情绪,给出不同的沟通策略。


在信息科承担的工作中,需要翻译的场景越来越多:要把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产品新技术,翻译成医务人员听得懂,想要听的内容;要把院领导的指示要求、科室的业务需求翻译成技术提供方听得懂,愿意做的事。这件事的背后,不仅需要对双方的文化背景、技术内涵、业务流程等一清二楚,还要对场景、身份、人性有精准的把握,更需要刻意训练,培养自己的翻译意识,避免做传话筒、二传手。


对于这个问题,重庆市中医院医院彭梦晶主任有一段精彩描述,经他允许,在此引用:医院信息科工程师应该成为科室医护人员的好朋友、好兄弟、好闺蜜,能沟通,会妥协,可以狭路相逢勇者胜,也察言观色顺水推舟,情商与智商都需要兼顾。


二是管家:


最近与一位朋友吃饭,他刚担任信息科主任,说自己压力很大。问其原因,他说,我来医院也十几年了,记得刚来医院那会儿,所谓的医院信息科,只不过是设备科下面的一个维修室而已。现在的信息科,独门独院,家大业大,不好管啊。


朋友一番话,说到了点子上:相比从前,现在的医院信息科,确实是大户人家了。很多医院的信息科,都区分了“科室主任---部门负责人--工程师”三级,每个人手头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个人都相当于这个大户人家的一位管家。


那么,管什么呢?


管好资产。


很多医院的信息科,除了管电脑管系统管机房,还要管电话管会议室管安防,其中既有无形资产,也有有形资产,摊子大,任务多,点位散。要管好这么多资产不容易,不仅要责任心,还要靠技术,靠机制去管好,管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管好项目。


以我为例,2006年刚入行时,医院信息化上系统,多是外出培训,回来自行安装,有能耐的自己写个小工具,当时的局面,对于能力强的人,单打独斗也够了。现在医院信息化项目也在不断朝向复杂化、大型化等趋势发展,多采用院方和公司合作方式,信息科工程师更多的是领着乙方的工程师干活,与对方项目经理一道,做好系统规划和项目管理,一个好的合格的项目经理,是一个IT项目从立项到正式发布上线的成败的关键人物。


管好数据。


当下,很多医院着眼全局,把IT运维和数据分开,分别成立信息科和大数据中心(或者类似的部门),数据的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既是资产,更是宝藏。全院数据交给一个部门,再加上互联网医院建设让内外网交互更加频繁,压力还是很大的,既要管好(清洗治理、确保安全等等),还要用好(出成绩、出规律、出价值)。


管好自己。


写到这儿了,就多说一句。近年来,随着信息科的职责愈发重要,以及行业廉政要求,很多医院的信息科已经被列入敏感和关键岗位。另一方面,既然家大业大,管家的忠诚度就变得尤为重要。2020年奥斯卡获奖电影《寄生虫》中,就演绎了这样一位大富人家的管家:在电影的前半段,她展现出非常专业的职场素质,把家里大小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随着剧情深入,观众发现,这位大管家居然瞒着业主,常年把自己的丈夫藏在别墅地下室里,让人不寒而栗。在这样重要的岗位上,出现这样的“两面人”行为,不仅让业主蒙受损失,管家自己也身败名裂。


上面两个角色,都是依照业务发展和职能变化带来的角色和身份变化,演好这两个角色,是信息科份内的事。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你仍然有精力和时间,希望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我建议你挑战下面这个角色。


三是设计师:


当下社会,很多程序员以“IT民工”,“码农”自居,看起来是一种自嘲,其实,是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没有敬畏之心,把自己看轻了。程序员也好,工程师也罢,说到底,其实都是手艺人,也都是一个熟练工种。


手艺人讲究“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我理解就是刻意练习,持续积累,在一厘米的地方深挖一公里,深耕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业度。


近期我在CHIMA平台写了几篇关于信息科的职场文章,很多信息科工程师在评论中跟我互动,有抱怨的,有吐槽的,有不甘于现状,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的。


对此,我的建议是,职场人士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随着自身的觉悟,或多或少会觉得,当下的工作环境不利于自己以后的发展,可能有更高的追求,想要立志、立方向,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三十而立”。


这是一件好事,就像小时候爸妈说,孩子又长个子了,衣服小了。


这个时候,再一味地强调用工匠精神去指导生活,是不合时宜的。你需要有一个设计师的精神,认真观察自己的生活,仔细揣摩每一个细节,然后大胆构思如何把不完美的现实拼接成一个完美的作品,最后才是像工匠一样地慢慢打磨。


信息科身处医院,在平时工作中,值得仔细观察和揣摩的细节非常多,既要留心揣摩,还要以用设计师的心态去思考设计,助力个人成长进步。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前几篇文章已经讲得很多了,不再赘述。


最后,如果再遇到有人说:要信息科干嘛?类似这样的话,记得把我这篇文章转给他。


个人思考,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现供职于某公立三甲医院,从事信息化工作。作者观点仅代表个人,纯属技术交流,与供职单位无关。公众号:Lefty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