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给HIT驻场工程师的三点小建议

作者:李楠 发布时间:2021-03-10
浏览次数:


上周,拜读了黄昊主任发布在CHIMA公众号的文章《聊聊HIT驻场工程师的管理与培养》,一口气读完,感觉非常过瘾。黄昊主任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医院信息化管理者,他这篇文章高屋建瓴,对于“驻场工程师”这个群体,给出了非常好的培养和管理意见。


看完黄主任的文章,我试着从一位普通信息化工作者的角度,谈谈个人对于“驻场工程师”的几点认识和建议,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任何一个群体,但凡能引起关注,不外乎出于两点:一是体量大,二是有特点。


先说体量大:由于信息化需求日益增加,自身能力和资源又有限,以医院为代表的很多甲方机构,便将项目外包视为一种常见的合作方式。因此,驻场成为一种潮流,也造就了这个群体。


再说有特点:“驻场”二字,足以体现这个群体的特点。


驻,意味着长期驻扎在一个地方,短则一两周,长则?(长则多久,我心里确实没数,有驻场经历的朋友,不妨在评论区给出自己的观点)。


场,指的是开展工作的场景,有可能是医院,也可能是政府机构,无论是什么场景,这个“场”指的都是“客场”客场就意味着,你要驻扎的地方,是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你能依仗的己方队友和可以直接调动的资源非常少,更多的时候,需要协调和破局。


驻场群体由于其特殊性,心态也很微妙:


一是不平衡:拿着乙方的工资,操着甲方的心。身在甲方的地盘,心在乙方的世界。


二是很委屈:远离公司,担心被边缘化;学不到东西,担心个人发展。


三是混日子:天高皇帝远,公司看不到,科室管不着,于是各种摸鱼。


似乎驻场的日子,总是苦涩的。但是,人生苦短,既然来都来了,驻都驻了,那就应该积极作为,在这段“难搞”的日子里笑出声来。


为此,我有三条建议:聚精会神搞项目,四海为家交朋友,敏而好学长见识。


一是聚精会神搞项目。项目成败是检验驻场工作的唯一标准。职场上,衡量一个人的水平更多是看他的成绩,而不是过程。驻场工作远离公司,绝大多数工作过程,对于公司和领导不可见。因此,成绩和结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作为驻场,期间肯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我的建议是,多做规划,勤沟通。路线规划既能让你掌握整体工作量,还能关注实时进度,是快了还是慢了,堵在哪儿了?及时向院方、公司方沟通进度、难点,以及需要提供的帮助等。让他们知晓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除了项目成败的重要性,驻场工程师还应该认识到一点:驻场期间,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更多的代表了这个公司,而不是你自己。换句话说,驻场期间,你,即是公司。因为,当甲方讨论一位驻场工程师时,他们看似在讨论一个人,但更多的是在讨论他/她代表的公司形象、公司文化和公司实力。


因此,驻场期间,工程师应该尽可能收敛个人兴趣爱好和身上的个性化元素,更多地展示专业优势、公司文化等积极因素,将重心放在项目的成败和细节上。


《拜访医院时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文中,我已经谈过此事,此处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延伸阅读。


二是四海为家交朋友。我非常赞同毛主席的一句话: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社会中政治和经济密不可分,职场中职场政治和个人能力也密不可分。因此,主席这番话,在职场同样适用。


当下有一种不太好的现象,就是同一工种的甲方和乙方相互吐槽,相互看不起。


我在论坛看到讨论信息科的帖子,经常有人在回帖中吐槽:公司的朋友说,去信息科实施就像下基层。更有人说,当自己得知即将驻场信息科时,那心情就像张骞出使西域。信息科的工程师,则以甲方身份和主场心态自居,让公司觉得不太好打交道。


我相信这不是行业内部的主流声音,但既然网上有讨论,就说明这种心态有存在。


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没必要,大可不必。


首先,无论是“驻场”的公司工程师,还是“主场”的信息科工程师,大家都是围绕医院信息化这个领域做事,表面的差异化,是因为商业模式、机构运转逻辑等顶层设计不同而已。


总的来说,公司位于行业前沿,任务分工明确,其技术氛围和环境,可以让工程师更加专注于自己领域,更适合工程师发展。医院的运维,由于“三多”:终端多、用户多、业务并发多。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面前,信息科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运维上,运维不可能什么都精通,只能凭着什么都懂一点,快速解决问题,才是生存之道。


所以,“驻场”的公司工程师,“主场”的信息科工程师彼此身上,其实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尤其是这种跨机构、跨场景的交朋友,会带来很多积极的意义。


我在信息科工作时,就喜欢学习借鉴驻场工程师做项目的条理和规范性,搞开发的技巧方法等等优点,时不时地还向他们请教一些我平时听不懂的概念,见不到的东西。另一方面,科里的一些活动和日常事务,我也会邀请驻场工程师参加,让他感受“人间烟火味”,很多场景和需求,是平时他在公司看不到的。


在繁忙工作的同时,相互汲取好的经验做法,既是一种良性互动,更是为双方提升人员和思想的流动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敏而好学长见识。凡事都有两面性,驻场工作虽然离公司大本营很远,但离生产环境很近。这给了驻场工程师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既提升自己对于产品细节、场景逻辑的把控,也是对于公司的一种交代。毕竟,在公司和领导眼里,驻场是学习不是休假,等你结束派驻返回公司后,项目的成败自然是重要考量因素,驻场期间个人水平和眼界有没有长进,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我在信息科工作期间,接触过很多驻场工程师,有一位让我印象深刻:此人来信息科驻场后,在完成自身业务的同时,眼勤手快,从不拿自己当外人。遇到科里整理库房、布置会场等人手不够时,他会主动放下手中的活,积极参与。后来,信息科组织例行下科查房,他也跟着,搬搬电脑打印机什么的,全程基本不说话,但你明显能感觉到他在观察思考。慢慢的,彼此之间那种“泾渭分明”的心态就少了很多,大家也都不拿他当外人,有业务工作或学术活动,都会叫他参加。


当然,客归客,科里的敏感事务,他会自动回避,我们也会留有余地,大家都是职场人士,这点分寸感还是有的。


后来,在驻场过程中,他对于医疗业务流程的理解,进步明显,时不时还能给出不错的建议。再后来,他结束派驻,回到公司,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既有项目本身的成功,也有言谈举止间,肉眼可见的成长,成为各个部门之间争抢的“香饽饽”,一次原本是“鸡肋”的驻场之旅,让他的个人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以上便是我对驻场工程师的一点建议,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希望大家在评论区给出宝贵意见。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现供职于某公立三甲医院,从事信息化工作。作者观点仅代表个人,纯属技术交流,与供职单位无关。公众号:Lefty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