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四个看点(上)

作者:李楠 发布时间:2020-12-22
浏览次数:
开篇

又到了一年收官之时,回首过往,展望未来,是例行动作。


对于医疗信息化行业来说,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期间,医信行业反应迅速、应对及时,为抗击疫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后疫情时代,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考的医信行业,纷纷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旨在转型升级。


“医院信息系统(以下简称HIS)”便是其中的热门话题之一。这一年,很多厂家以“下一代HIS”为卖点推出新产品,很多业内专家学者也就HIS的转型升级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是今年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大概情况。让我们再把时间轴拉长一点,将视野放得宽一些。


过去五年,最大的新要素是移动互联网;再往前十几年,最大的新要素是 PC 互联网;再往前若干年,历史上的电、石油、蒸汽机也是当时的重大新要素。每一个影响时代的新要素出现后,跟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结合,就能创造无数的新产品,引发很多的升级迭代,我们可以根据需求去判断可以做什么。


我是一位普通的医疗信息化从业者,2006年从业至今,先后经历了基层小医院、卫生行政部门、大中型三甲医院等,一边置身于相对平静的行业内部环境,一边完整地经历了新要素频出、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将这两种环境中的感受相结合,勾勒出我对于下一代HIS的看法。我认为,现有的HIS系统,至少要在“用户、交互、生态、定位”等四个关键要素上完成转型,才能符合业界对于下一代HIS的期望值。



1

看用户身份的变化:从工具人到专业用户

 

工具人有两大特点:一是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二是只能忍受,吐槽,却得不到重视和改进。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在《新一代HIS大讨论:重视用户体验设计》一文中,我提到了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在用户体验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


需要说明的是,工具人的用户定位,不是为了贬低医院信息系统,而是客观反映了当时的大环境。对于机构来说,10年前的信息化,重在将传统业务中的流程和数据通过信息系统来处理,旨在提高管理效率。传统业务中的操作员,随着信息化的转型,成为点击鼠标键盘的“工具人”,也是时代浪潮中的自然选择。当时的HIS,至少为用户提供了完整的图形化操作界面,这一点还是要点赞的。相比之下,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初体验甚至更差。


大概在2008年左右,单位组织参观附近的一家机场。期间,我吃惊地发现,机场地勤人员用来执行飞机载重平衡等操作的业务系统,居然是命令行操作界面,每个工作人员的桌角,都贴满了各种指令的用法和说明,一边对照,一边操作。


用户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散户,区别于散户的“一盘散沙”,用户是一种有共同需求的群体。


相比于大众用户群体,HIS的用户群体,其群体特点更为鲜明,可以称其为专业用户群体。


因此,HIS的开发者,需要以更高的标准来理解医疗这个特殊的行业,以及医生这个专业用户群体,从多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


一是定制权:在下一代HIS中,系统界面不应该是固定写死的,而应该允许医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关注点,进行个性化定制,对于各类推送通知的优先级排序和推送方式等等。这一点类似于手机的“负一屏”和桌面小部件,完全是一个千人千面,针对个性化需求的界面。


二是参与感。在早期的HIS中,用户习惯于被动地去学习既有工作流程和需要使用的工具,难以主动去反馈和发现问题。有些所谓的需求,来源于非一线用户提出,或未经过专业产品逻辑梳理的“一句话需求”,需要开发者对概念进行再加工,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信息失真的情况。


这样出来的产品,双方都不满意,都在忍受。


新一代的HIS,应该更多地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参与战场决策,让开发者与职业属性相距甚远的用户建立同理心,才能让HIS这样一款专业性很强的B端产品更有活力。


比如:让专业用户参与更多的研发环节。在设计阶段,邀请专业用户检验业务需求/逻辑的真伪性,为设计环节提供良性依据。产品上线后,通过主动收集用户数据来检验目标是否达标,为后续优化提供方向指导和经验沉淀。


2

看交互方式的变化:从守着一块屏幕点击键盘鼠标,到以用户行为为中心的交互设计


最近几年,大屏幕这东西在我的生活中,已经逐渐完成从显示器到交互屏的过渡。以家里的电视机为例,投屏已经成为用得最多的功能,触摸、语音等交互方式,已经成为智慧大屏的标配。其意义不仅弱化了电视盒、机顶盒对于屏幕内容的限制,更是实现了屏幕之间的接力和联动,让跨屏交互成为一种用户习惯。

某家庭智慧大屏的广告


提到跨屏交互,很容易想起PC时期的一个笑话:“王总您听我说,您在家里电脑复制,然后跑到办公室里粘贴是不行的。对,真的不行,多贵的电脑都不行”。


不过这样的问题现在已经不是问题了,以华为、苹果为代表的手机厂商,已经在自家生态里将王总的心愿变为现实。在手机上复制,在电脑上粘贴,跨屏交互不再是少数人的炫酷,而是一种大众生产力的提升。


这些只是个案,总的来说,当下的人机交互,已经不再满足于通过按键的方式,被动接受人们的命令,而是通过声音、动作、表情、眼神,甚至是心跳,主动看到你并感受到你的一切。


人机交互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相比之下,医院场景中的人机交互,则显得平淡了很多。


还是以屏幕为例:我刚到医院工作时(2006年),病区的屏幕很少,能想到的也就是连接医护工作站的电脑。现在不同了,病区里的屏幕很多,病房的床头屏、门口屏,走廊的通知屏、护士站大屏等。


医院病区随拍


病区的屏幕是多了,但也仅仅是多了而已。屏幕之间,功能上彼此孤立,所以体验上变得冗繁。


记得有一次,我在科室护士站修电脑,一护士接到护士长打来的电话,让她把一条通知添加到护士站大屏上。她放下电话,先是询问其他护士怎么改,然后开始对着电脑操作,我在旁边看,过程很繁琐,体验很差。


当时我就想,还不如传统的黑板来得方便呢,至少没有门槛,就是拿起一根粉笔写两句的事儿。


这还只是一块屏,实际上,刚才提到的每块屏,都来自不同的厂家,对应不同的后台。


当然,尴尬的也不仅是护士,还有我自己。在医院下科时,我也经常下意识地用手指朝着电脑屏幕上戳,然后几秒钟后才反应过来,哦,这不是触摸屏。


不能触摸的屏幕,不能跨屏交互的大屏,似乎都失去了灵魂,只是一台冰冷的显示器。


由于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因此,营造良好的人机交互关系在HIS的设计中显得更为重要。


合理的交互方式,一定是根据用户行为和场景来设计的。场景不是你的具体位置和坐标,而是要综合考虑需求、环境和终端。需求场景是用户内心的诉求,为设计提供正向的设计依据;环境场景和终端场景则是一些外界的限制,需要设计去帮助克服。


通俗来讲,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其研究重点在于不同的使用者(可能是医务人员,也可能是患者)内心产生的愉悦感和价值感,而不是使用物品的性能,比如分辨率、屏幕大小等。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现供职于某公立三甲医院,从事信息化工作。作者观点仅代表个人,纯属技术交流,与供职单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