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信息科选修课(2):营销

作者:李楠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次数:



前言


《穷查理》里提到一个观点,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变穷,只需要三个方法,其一便是:尽可能只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历去积累知识,千万不要从其他人那里学习和分享。


《乌合之众》一书中对群体有经典的描述:群体中的个体表现出来的特点之一是,个人的思想与情感因暗示的力量和相互传染的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


借用此理,当你置身于信息科这个群体时,你会不由自主的维护群体的利益,你眼里只有两种人:懂二进制的和不懂二进制的。


这句话提醒了我,人不能只沉浸于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里,尤其是在医院这样一个专业繁多、讲究人文的开放式环境中,以医院信息科作为配角的身份,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认二进制”,怕是既无益于个人职业成长,也会使得科室建设发展遇到瓶颈。


因此,便有了这个系列的文章,咱们聊聊医院之中、技术以外的事,通过这些意识层面的探讨,看看能否给各位同行的日常工作带来一些思路。


之所以称之为选修课是因为,技术是立身之本,这是毋容置疑的。


选修课(1)为同理心与洞察力,本文为(2):营销。





1



先来聊一个人,杨柘。


此人的职场履历比较丰富,分别在摩托罗拉、苹果、三星、黑莓、华为、魅族等多家公司担任市场营销方面的管理职位。最近,杨柘加盟小米,担任副总裁、中国区首席营销官,负责中国区市场营销战略制定、品牌建设等工作。


巧合的是,杨柘在华为工作期间,我也刚好在用华为手机,我从用户角度清晰地感受到,那几年华为手机品牌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步摆脱了“理工男”的刻板印象,变得越来越洋气。


例如:P7的宣传语“君子如兰”以及华为Mate 7的宣传语“爵士人生”,这两个广告标语给包括我在内的不少网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华为成功走向高端化和这两款产品的成功扯不开关系。而这背后,自然有杨柘不小的功劳。


我并不是杨柘的拥趸,我只是单纯欣赏他的营销理念。在我看来,杨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并不主张直接向消费者宣扬手机的参数和性能优势等明面上的东西,而是通过为“冰冷的手机打造情感标签”,在不经意间,将一款通讯工具从单纯的功能诉求上升到价值理念、生活态度等层面,在这个层面与消费者达成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和心灵上的契合,进而带来整体品牌价值的提升。


用他自己的话说:“不简简单单拿产品的功能当作铁棍横扫,这个大概是我给华为消费者产品品牌带来的一个营销最大的改变吧。”


杨柘的营销策略为华为带来了品牌价值的提升,自然而然地,其手机价格也水涨船高,我也就逐渐远离了这个品牌。



2



尽管如此,杨柘的营销理念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而让我想到了医院信息科。


医院信息科,作为一家工程师文化浓厚、技术主导的科室,很多时候都在默默无闻地跟机器打交道,服务的人群则是以临床科室为主的高学历人群。


扪心自问,信息科作为一个服务保障部门,活确实没少干,但是留下了哪些深入人心的、值得让用户回味的元素?


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杨柘的营销理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活做得精致一些,为工作注入一点人文气息,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温度,传递更多的价值理念,获得更多认可?


正当我在心里反复推敲这个念头时,在CHIMA公众号看到王力华主任的一篇文章:《小汤山医院战时信息中心抗疫掠影》。从文中,我意外地看到了一些与我想法契合的内容。


疫情期间,王力华主任带领的信息科团队,在争分夺秒地完成小汤山医院信息化建设任务的同时,留下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比如为医护人员加油鼓劲的HIS系统登录界面,以及备注了信息中心报修电话等重要信息的客户端桌面:



相信每一个使用者,都能从这些细节中,“意外地”感知到来自于一支IT团队的情感关怀。


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IT团队大都是只会接受任务、解决问题的理工男。而王力华主任带领的IT团队,因为具有这种一边解决问题、一边传播理念的营销意识,使得他们经手的工作变得有温度,也因此被更多人铭记。


这个案例也让我想到自己刚工作时的经历,那时我在一家小医院工作,小到医院连信息科都没有,只有一个网络室。而我是当时网络室唯一的员工。


有一天我刚把一套修好的机箱搬到护士站,趴在地上接好线,起身点亮屏幕,正好遇到院领导下科查房。


在工作场景与领导不期而遇让我又惊又喜,灰头土脸的我自然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我甚至准备好了回应领导表扬的台词:不辛苦,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但是,刚刚点亮的电脑桌面上,一张周杰伦的壁纸格外扎眼,估计科里哪位小护士是周杰伦的粉丝,为了表达对于偶像的爱慕之情而私自设置的。


意外出现的“周杰伦”成功吸引了领导的注意力,他皱着眉头,指了指屏幕,冲我说:科里的办公电脑用这种壁纸不太好吧,你们网络室也不管管?


多年后看到王力华主任的案例,再想起这段往事,我感到惭愧和遗憾:如果当时自己有营销意识,先下手为强,把桌面壁纸也设置成类似于上文中那样,就可以扭转局面,为自己的工作和人设增光添彩。


可惜自己当时缺乏这种意识,只知道闷头干活,电脑是我维护的,机箱是我装的,按理说屏幕也应该是我的“主场”;恰恰因为我缺乏营销意识,我的“主场”才会被科里的小护士盯上,我错失的机会,却成了一位周杰伦粉丝的宣传阵地,最后背锅的人还是我。



3



营销是一门聊不完的艺术,限于篇幅和自己能力有限,只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最后,关于营销,我想说两点个人看法:


一是宣传和营销的区别。


此文通篇都在说营销,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你想表达的意思,不就是要做好科室的宣传工作嘛?还整那么复杂,又是华为又是小汤山医院的。


实际上,就我所理解,宣传和营销的理念很不一样。


常见的宣传,大都是一种刻意的传播。比如你在医院公众号发布一篇“信息科圆满完成***任务”的新闻,一眼就能看出来新闻发布者的真实意图。


再比如很多公众号的文案,一看那夸张的标题便知道,内容很可能要带货或者卖课,总之肯定会在文章里夹带点私货,读者也就没多少兴趣再往下看了。


当宣传方的小心思被精明的用户一眼看穿,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营销就显得高明很多,不刻意凸显自己,不流露真实意图,更多的是在工作中埋下线索,让有心人去发现。


二是适度营销,主次分明。


营销这事儿,不太好量化和掌控,如果拿捏不好,很容易成为“反向营销”,得不偿失。


比如,很多做语音识别和同声传译的厂家,都喜欢把自家产品投放在重要会议场合,我在《我对医院信息科工作的一点思考》中,就提到这样一个营销案例:一场医院管理的学术会议上,大屏幕下方的同声传译字幕,凭借良好的翻译表现,意外成为现场微信群里的讨论热点,在众多潜在客户面前秀了一把肌肉,达到了很好的营销效果。


但是,类似这样的营销模式,如果产品力不够过硬,或者营销方式不当,“现场翻车”的情形也不少见:同样是同声传译,就有厂家的产品选择了博鳌亚洲论坛这样的重要场合作为自己的“首秀”,结果因为会议本身的关注度太高,翻译结果又与预期相差太远,得到了很多批评和质疑,既不利于企业形象,也不利于一款初创产品的长远发展。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后来一提到这个产品,很多人就会调侃,哦,就是当年某某会议上现场翻车的那个啊?


以上便是我对于信息科是否应该具备营销意识的一些看法,不到之处,还请批评指正,如果各位同行和科室有好的营销案例和理念,也请留言分享,不胜感激!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从业至今,历经基层医院信息科、卫生行政机关等岗位,先后从事卫生统计、HIS系统开发和运维等工作,现供职于某公立三甲医院,从事信息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