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健康卡:破解“多卡互不通用”就医堵点 —《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的意见》解读

作者:国家卫健委 发布时间:2019-01-02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有力破解“一院一卡、重复发卡、互不通用”就医堵点问题,有效建立互联网时代居民健康统一身份凭证,完善居民享受“互联网+医疗健康”线上线下便民惠民服务统一入口,实现跨机构、跨区域健康服务“一卡通”,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18年12月13日印发了《关于加快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解读如下。 

一、什么是电子健康卡(码)? 

电子健康卡是卫生健康部门依据居民身份证及其他法定证件为城乡居民办理的统一标准、全国通用的就诊服务卡,旨在消除“一院一卡、互不通用”堵点问题,便于居民获取连续医疗服务和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动态掌握个人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方便群众就医与健康管理。居民可在医院服务窗口、自助机或通过各类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随时申领使用。 

二、电子健康卡(码)与居民健康卡的关系 

2012年,原卫生部启动了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2017年,为顺应“互联网+医疗健康”新业态新趋势,满足居民通过智能终端便捷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新需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电子健康卡应用试点工作。电子健康卡是居民健康卡的线上应用新形态,实现了由“单一线下实体”向“线上线下一体化”创新发展,共同构成居民健康卡“虚实结合”服务网络,为不同适用人群与适用业务提供形式多样的便捷就医服务。 

三、电子健康卡(码)主要有哪些业务应用场景? 

居民通过电子健康卡这个入口,将能顺畅连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预约挂号分时就医、电子健康档案授权调阅、互联网诊疗等各类医疗健康服务。同时,电子健康卡全面支持金融行业支付二维码标准,基于“多码聚合”创新机制实现健康二维码、医保结算码、支付二维码等多码融合应用,方便居民享受医院就诊、医保结算、移动支付等“一站式”便捷就医服务。 

四、普及应用电子健康卡(码)的意义 

普及电子健康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破解“多卡互不通用”堵点问题,推动实名制就医。电子健康卡采用国密算法和安全二维码等国产自主可控技术,建立居民健康标识主索引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结合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可以实现跨机构跨地域健康服务“一卡通”和实名制就医,助力解决各地医疗机构“一院一卡、重复发卡、互不通用”问题。 

二是有利于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患者凭电子健康卡可在任一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检查检验、信息查询等,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通过电子健康卡可打通医疗、医保、银行等服务通道,实现多卡融合应用,促进实现患者自费和医保基金报销便捷支付,实现结算支付服务更便利。

三是有利于健康医疗大数据汇聚集成和开放共享。通过健康卡跨域主索引标识和授权安全机制,可以有效汇聚形成居民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记录,促进跨部门、跨机构、跨区域的数据资源整合,有助于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使用。 

五、电子健康卡(码)与医院就诊卡的关系 

电子健康卡是以居民健康跨域主索引为核心的居民健康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电子健康卡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医院院内患者主索引在区域范围与健康全程两个层面的延伸扩展,在更高层次上创新实现对医院就诊卡、妇幼保健卡、计划免疫卡以及身份证、社保卡、银医卡等各类居民就医服务介质的“兼容使用”和“关联注册”。电子健康卡脱离了与其他医疗服务卡“竞争使用”的局面,有效解决了多卡难以集成统一的现实问题。 

六、《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意见》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强调要提高对普及应用电子健康卡重要性的认识。电子健康卡不仅有利于破解就医堵点问题,还能支撑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健康医疗大数据动态汇聚与安全利用,促进三医联动和三医协同监管,提升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作用。 

二是提出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加快建设电子健康卡应用基础支撑环境、加强居民健康标识统一注册和实名制就医管理、积极开展电子健康卡便民惠民服务、积极推动健康金融一体化融合创新服务应用、着力加强电子健康卡应用安全建设与管理等五大方面。 

三是要求建立健全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保障机制。要求紧密结合“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规划,将电子健康卡纳入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核心内容和考评指标。推进电子健康卡与其他卡融合应用,丰富便民服务内容。遵循电子健康卡技术规范要求,做到“标准统一、安全可靠、互认共享、全国通行”。



【大咖观点】李包罗教授谈居民健康卡(原载于2015年1月)

临床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是电子病历推广应用的核心价值所在,为达到互联互通的目标,一个显而易见的,首要的,不可能绕开的问题是,所有健康医疗保健信息系统中拥有记录的个人,必须有并且只能有一个唯一的识别码(Healthcare Unique Identification Code,HUID)。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解决起来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对于我们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近几年卫生系统积极实施了一个重大举措:制定和发布了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并在全国范围积极推行发放居民健康卡,试图解决这个难题。可惜的是,这一重大举措实施起来却磕磕绊绊,阻力重重。如果不说失败的话,起码也是不大顺利,距离起初的设想甚远。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技术因素:

1、HUID的设计有先天缺陷。居民身份证号(Resident ID, RID)不应该就等同于居民健康记录ID。任何一个领域的ID设计都有它特定的服务对象、业务内涵和主管部门。银行有信用卡号和内部账号,驾照有驾驶证档案号,民航有常旅客卡号,医保有医保号......,尽管这些不同业务领域的ID号几乎都与RID绑定,但RID只不过是找到本业务领域ID号的一个指针、拐棍而已。在系统内部使用的一定是自己的ID。

我国居民健康卡有健康档案号的字段设计,可惜,它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须的。先不说看病的外国人没有RID,也不说公安部发放的RID有百分之几的重号、错号。如果我们医疗卫生系统的内部,一个人所关联的成千上万的记录都以RID为主索引,将来某一天公安部决定第三代身份证更改ID,例如取消侵犯公民隐私的出生年月日的设计,那么,对我们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来说,必定是一个天大的灾难。

2. 居民健康卡试图包含的数据和解决的问题太复杂,太超前,远远脱离国内的需求和基础技术水平。病人的基础人口数据和基础健康数据(生物标识、免疫接种和医学警示),相对简单,包括在内可以理解。但一张卡内还要包括住院和门诊数据,以支持脱网情况下的病人连续诊疗的问题,这在当前和可以预见的将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设计者和决策者实在是缺少对临床需求和HIT实际应用水平的基本了解。


3. 把居民唯一标识号的问题和居民健康卡的发放牢牢绑定,没有提供可以分离处理的解决方案,有卡才有号,真是本末倒置。一人一号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一人一卡。实际上,卫计委应该全力控制和尽快实现每人一个唯一的健康号(不是身份证号),而健康号的载体,则可以开放。对于适宜的地区和人群,则可以选择居民健康卡与HUID合一的解决方案。但与银行卡、市民卡、医保卡的共享也应该是容许的,这实际上已经成为各地推广居民健康卡的趋势。


 非技术因素:

1、任何一个影响深广的重大举措,要在诸多利益相关者中尽量抽取共同的利益,摈弃私自的利益。把HUID问题的解决方案交给一个或几个与卡的发行有密切利益关系的公司策划,那么提出把卡与号绑定为密不可分的解决方案,就很自然了。

2、解决方案要量力而行。要发如此复杂、高科技的卡给13亿人,需要海量的资源。大家都知道卫生系统不具备这样的资源。主持者从一开始就寄希望于银行金融系统买单。岂不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许多银行把居民健康卡首先变成它的一种金融卡,干脆就置《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于不顾。

3、要充分重视和慎重对待不同意见。据我所知,居民健康卡解决方案撰写过程中是有许多不同意见的,许多问题上专家的意见还趋于一致,但并没有得到采纳。

4、要认真学习和参考国外的经验。《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2014年出笼前,ISO 21549-1,2,3健康卡标准已于2004年公布,2006年国家标准化研究院将其列入国家标准化制修订项目计划,07年出征求意见稿。可惜,这一个类似且重要的标准却没有受到我国《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撰写者的重视,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竟没有提及。

5、不能过度的迷信权利,事物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违反客观规律,不讲科学,再大的权利也会败下阵来。很多地区、医疗机构经过几年的努力,发行了成百上千万的各种类型的卡、号,企图一声令下,全部换掉,肯定会遇到反抗。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为了有一天真的实现居民医疗健康数据的共享,尽快制定补救的方案是必须的。启动的越早,阻力会越小,损失也会越小。

相关链接: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