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联合鹏泰海达推出AI就医助手智能体解决方案——以工程化实践探索AI医疗服务的智能体应用

发布时间:2025-11-17
浏览次数:

近期,华为联合鹏泰海达推出了“AI就医助手智能体”解决方案。该方案凭借AI多模态交互、可灵活更换大模型架构下的小模型集群、工程化智能体等技术创新,推动患者就医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的范式革新。在近期于北京举办的“AI赋能医院全场景服务的演进趋势与实践逻辑研讨会”上,该方案通过实践分享与演示,与北京十余家三甲医院信息技术专家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有望为行业内近段时间AI场景应用“包装式”落地的困局,探索出一条值得深耕的智能体工程化实践路径。

会上,北京鹏泰海达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张旭发表技术演讲,与在场专家围绕医疗AI的发展趋势、落地难点、国产算力应用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为行业协同创新与技术迭代升级达成共识。与会专家表示:“AI就医助手没有停留在技术概念,而是真正扎根医疗场景,解决了患者‘就医迷茫’、医院‘个性化服务体验不佳’等实际问题,是踏踏实实做技术、做应用的优质实践。”

8、.jpg

AI就医助手智能体并非简单的“大模型+医疗场景”拼接,而是基于医院患者就医服务的实际业务流程,构建的AI智能体嵌入式服务系统。通过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实现智能交互、智能提醒、AI助手智能服务等场景化应用功能,它优化了患者全流程就医感受,全方位帮助医院提升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目前,该方案已通过华为EBG OPEN LAB测试以及昇腾技术认证。

10.jpg

1 大模型底座灵活可更换,规避技术迭代风险

AI就医助手智能体采用“不与单一模型强绑定”的架构设计,支持DeepSeek、通义千问等多个推理性大模型。这一设计可有效规避因单一模型技术导致的系统整体升级瓶颈——当基础模型迭代时,无需重构核心模块,仅需调整接口即可完成切换迁移,且迁移过程中支持多套“Prompt”版本,为医院AI系统长期优化提供技术弹性。 

2 多模态交互 + 多语种适配,覆盖全人群就医需求

针对老年患者操作障碍、外籍患者语言壁垒等痛点,方案优先支持全语音无接触交互,患者无需手动操作即可完成挂号、咨询等核心业务,适配视障、高龄等特殊群体;同时具备强大的多语种与方言处理能力——可自动识别10种以上语言(含英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及北京话、粤语、陕西话等中文方言,识别后触发“全界面同步切换”,从挂号页面、缴费单据到检查报告,均能匹配用户所选语种。例如,外籍患者用英文表述“牙齿疼痛需预约牙科”时,系统可自动跳转外文界面,完成号源查询、预约确认全流程,彻底消除语言障碍。

9.jpg

3 全流程语音服务闭环,让“对话即服务”成为现实

AI就医助手以医院现有信息化平台(HIS系统、院内小程序、自助终端等)为基础,患者仅需通过语音对话,即可发起智能导诊、挂号预约、缴费查询、检查报告解读、用药指导等全流程服务请求,无需手动操作任何设备界面。AI就医助手依托医院现有信息化平台的能力,将语音交互与业务系统深度打通,真正实现“对话即服务”的全流程闭环,让就医操作更自然高效,尤其为老年患者、视障患者等群体消除了数字操作门槛。

4 通过AI网关实现多系统接口“零代码适配”

方案无需改造原有厂商API,即可整合院内信息系统各就诊流程环节功能,形成患者服务闭环。这一创新设计大幅降低了医院系统集成的技术门槛与时间成本,同时保障了医院既有信息化投资的价值,无需替换现有业务系统,就能快速叠加AI就医助手的智能化服务能力,持续迭代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5 智能体用户画像,实现“千人千面”个性化患者服务

方案通过智能体技术构建“长期记忆+工作记忆+短期记忆”分层记忆体系,实现对患者的个性化画像设定,涵盖“健康状况(症状、病史等)、医疗需求(目标科室、时间偏好等)、情绪态度(性格判断、建议接受度等)”等用户个性化信息,主动推荐与患者需求相关的个性化服务。

(本文由鹏泰海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