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坤: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再论医信工程师“全才”与“专才”
近来,关于医信工程师应该是向“全才”还是向“专才”方向发展这一话题,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讨论,甚至还成为CHIMA 2025 HIT全国青年工程师辩论赛的辩题。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是同行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为何这个问题的争论,会引起行业内如此关注?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关于医疗信息工作内涵和发展方向的讨论,这是每一个医信工程师都无法回避的话题。
记得在准备辩论赛时,队员最初对于这个辩论题目的真实含义没有一致的认识。后来,笔者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前提条件,即 “全才”与“专才”之争的具体应用场景,也就是要搞清楚当谈论 “全才”和“专才”的时候,具体在谈论什么。医信行业的“全才”和“专才”,可以用 “大而全”和“高精尖”来代替。
“大而全”与“高精尖”
医信工程师大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应该有很深刻的认识。
计算机从业人员,并非懂得和擅长计算机相关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在科技型或者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工程师,其岗位和专业技能都会有明确分工,包括产品、设计、前端、后端、数据库、网络安全等。
这种专业技能的细分机制造就了很多专业领域的高水平工程师,也带来了技术的极大进步。当前医院应用到的很多优秀的IT产品,无一不是由专业专岗的团队研发出来的。
但医疗信息化行业情况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医院信息部门: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的工程师数量不多,每个医信工程师可能需要做一些杂又乱的事情。
怀着“高精尖”的梦想,却一下子跌进了“杂而全”、“万金油”的现实中。这大概也是对“全才”和“专才”存在争论和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当医信工程师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焦虑,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更应该静心分析医信行业的内外环境,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能在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明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才是关键所在。
医信工程师怎么做到坚定信念不迷茫?首先要搞清楚“全才”与“专才”的区别。
医信“全才”能在多个领域展现身手,犹如拥有 “十八般武艺”。他们熟知医疗行业的政策和标准,深入了解医院临床与管理业务流程,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还懂得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这种跨领域的知识融合,使他们在应对综合项目时游刃有余。
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全才”型医信工程师能从整体架构出发,将临床需求、管理流程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起来。他们能与临床科室顺畅沟通,准确把握医生、护士的实际需求,又能运用技术知识,为系统设计出合理的功能模块,协调各方资源推动项目开展。在项目管理中,凭借沟通、协调与决策能力,组织不同专业人员协同工作,高效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然而,仅仅是 “杂而全”的“万金油”就能满足医信领域不断攀升的需求吗?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面对复杂的医疗业务流程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表面的“广而泛”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在医院信息系统核心数据库的优化工作中,对数据库底层实现原理、高效算法的深入理解,绝非一知半解就能应对,此时,如“手术刀”般精准专业的技能显得尤为关键。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在医信领域,“全才”与“专才”,究竟谁能更好地契合需求,发挥更大价值?
医疗信息工作往往琐事杂事很多,系统故障处理、需求支持、系统巡检、网络漏洞排查等 “救火式” 任务,占据了工程师大量时间与精力,使“全才”型工程师缺乏系统化学习的时间,成长受限。此外,在专业深度上,由于精力分散,“全才”型工程师可能在各领域都有所涉猎,但难以达到“专才”在单一领域的精深程度,在一些对专业技术要求极高的场景中,会感到力不从心。
“专才”型工程师在某一专业领域持续积累知识,如在软件开发、系统运维、网络安全、数据库管理等细分方向深入钻研,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刻,技能熟练,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巨大价值。
以网络安全为例,“专才”型工程师对网络安全漏洞的检测、防范与修复技术了如指掌,能够精准识别医院网络中的潜在风险,并迅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为医院信息系统筑牢安全防线。在数据库管理方面,“专才”型工程师能对数据库进行高效设计、优化和维护,确保海量医疗数据的存储、调用安全且高效,为医院的日常运营和数据分析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所处平台的支撑。遗憾的是,医疗信息行业很缺“专才”型工程师的成长土壤。
在CHIMA 2025大会辩论赛上,有辩论选手风趣地说:“不是‘专才’不可以,而是‘全才’更有性价比。”看似很幽默的一句话,其背后是对行业现实的接纳甚至妥协。
所以,不管愿意与否,医信工程师不得不把自己练成“全才”。认识到这个观点,剩下就是如何成为“全才”,以及怎么做的问题。
“全才”不是说需要学习很多知识,把自己搞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是对“全才”的误解。真正的“全才”,应该是一专多能,走一条从 “专才” 到 “全才” 的成长之路,分阶段打造自己的能力技术栈。
第一阶段:扎根技术底层
主攻一门核心技术(如系统开发、网络安全、数据库设计运维等),参与3个以上医院信息化项目的模块开发(开发信息系统、设计网络拓扑、制作数据报表、进行数据运维和迁移等),掌握医院管理的基础业务知识(病历病案、财务、医保等)。
第二阶段:拓展技术广度
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另外学习1-2项关联技术(如同时掌握HIS开发与数据库设计),主导中小型项目的管理工作,例如医院新HIS系统上线,同时可以考取一个证书(例如软考或者PMP认证)等。
第三阶段:构建行业视角
参与区域医疗平台规划(如医共体信息互联互通),学习医疗管理知识(如DRG/DIP付费改革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成为连接医疗业务与IT技术的桥梁型人才。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职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如果你对某一特定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愿意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深入钻研,追求在该领域达到顶尖水平,那么成为“专才”将让你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收获满满的成就感。而恰好工作单位也提供了允许你在单一领域深耕的环境,那你就可以在这个领域一路深耕。
无论选择“全才”还是“专才”之路,持续学习与能力拓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全才”需要不断更新各领域知识,提升专业深度;“专才”则要在保持专业优势的同时,拓展相关领域知识,提升跨领域协作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实际项目等方式,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在医疗信息化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舞台上,“全才”与“专才”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和发展空间。向左走,成为“全才”,拥抱多元与综合;向右走,成为“专才”,追求深度与极致。这并非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一道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审慎思考、权衡利弊的论述题。
作者简介
吴坤,计算机专业硕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信息中心软件工程师。专业计算机程序员,国内在医疗行业积极推广IT技术的青年工程师和技术践行者,热衷于以信息技术提高医疗行业服务质量和改善患者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