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一院多区影像数据存储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5-23
浏览次数:

19.jpg

项目背景:数字化转型下的医疗数据管理挑战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作为国内顶尖的专科医疗机构,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其已形成汾阳、宝庆、浦江、浦东四个院区的“一院多区”格局,各院区实行统一管理,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

20.jpg

  然而,多院区运营模式对医疗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影像数据的存储、容灾与调阅效率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存在以下核心痛点。

  数据容灾能力不足:传统集中式存储架构难以满足多院区PACS影像数据的实时同步与容灾需求,存在单点故障风险。

  存储性能瓶颈:影像数据量激增(年均增长超10%),调图速度下降,影响医生诊断效率。

  多业务存储管理复杂:虚拟化业务的结构化数据与PACS影像等非结构化数据需统一管理,传统存储协议兼容性不足。

  备份效率低下:原有备份方案耗时过长,难以满足业务连续性要求。

  为应对上述挑战,医院于2022年启动“一院多区影像数据存储建设项目”,引入上海霄云科技碧海分布式存储系统,构建跨院区的高性能、高可用医疗数据存储平台。

解决方案:分布式存储架构的革新实践

  1.架构设计:双活容灾与统一存储平台

  项目采用两套霄云碧海分布式存储系统,共部署8个节点,总物理容量达1PB,覆盖汾阳、浦江两大核心院区,形成“双活容灾+业务负载均衡”的架构:

  ● 双活容灾:浦江院区作为主存储节点,通过PACS系统与汾阳院区实时同步影像数据,任一院区故障时可无缝切换,RTO(恢复时间目标)趋近于零。

  ● 统一存储池:支持文件(NFS/SMB)、对象(S3)和块存储协议,实现PACS影像(非结构化数据)与虚拟化业务(结构化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

  ● 分级存储策略:热数据(3个月内影像)存储于高性能节点,冷数据自动归档至低成本存储层,兼顾性能与成本。

21.jpg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存储建设拓扑图

  2.性能优化:调图效率提升与备份加速

  ● 全闪存节点加速:针对高频访问的PACS影像数据,采用SSD缓存技术,调图响应时间从传统存储的5秒缩短至1秒以内,医生日均调图效率提升40%。

  ● 对象存储备份革新:利用S3接口对接虚拟化平台,数据备份效率达到传统存储的10倍以上,全量备份时间由24小时压缩至2.5小时。

  3.数据安全:多层次防护体系

  ● WORM保护:确保PACS影像数据不可篡改,满足医疗数据合规性要求。

  ● 多副本与纠删码冗余:数据跨节点、跨院区保存3副本,同时支持纠删码策略,存储利用率提升至66%。

  ● 回收站与快照功能:误删数据可自定义时间恢复,关键业务数据每小时快照,降低人为操作风险。

实施效果:从效率提升到管理范式升级

  1.容灾能力质的飞跃

  通过浦江与汾阳院区的双活架构,医院实现PACS影像数据的“零丢失”容灾,业务连续性达到99.999%(全年停机时间低于5分钟)。

  2.调阅与运维效率双提升

  ● 医生端:调图速度提升3倍以上,门诊阅片效率提高40%,日均处理影像量突破1万例。

  ● IT运维端:存储系统具备全面的实时监控和深入的性能分析能力,用户可以轻松查看集群的整体状况,包括存储池、各个节点以及磁盘的利用率和性能表现。

  3.成本与扩展性优化

  ● TCO(总拥有成本)降低:分布式架构的线性扩展能力减少初期硬件投资,存储扩容成本下降40%。

  ● 业务敏捷性增强:新院区接入存储系统仅需1-2天,业务上线周期缩短70%。

经验总结与行业启示

  复旦眼耳鼻喉医院的一院多区存储建设项目,为大型医疗机构的数据管理提供了以下示范经验:

  1.分布式存储是医疗新基建的核心底座:其弹性扩展、多协议兼容特性,可有效应对多院区、多业务场景需求。

  2.双活容灾需与业务场景深度结合:通过PACS系统与存储层的联动设计,实现容灾透明化,避免业务中断。

  3.数据安全需贯穿存储全生命周期:从写入保护(WORM)到备份加密,构建端到端防护链条。

  未来,医院计划进一步融合AI辅助诊断技术,利用存储平台中的海量影像数据训练专科疾病模型,同时探索5G+边缘存储模式,实现跨院区实时远程会诊,持续引领医疗数字化转型。

  (本文由霄云科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