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剑峰:“数字经济”下卫生健康数据要素底层逻辑的建立促进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12
浏览次数:

背景

  (1)“数字中国”建设,寓示着数据要素时代已来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正成为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资产化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测算,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80ZB,预估将是2020年数据总量的2倍多。全球数据量迅速增加,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创新动能。面对数字经济变革机遇,各个国家竞相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开启大数据产业发展新赛道,抢占竞争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围绕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推动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进程不断走深、走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进程可以分为“初始萌芽-生长发展-全面推进”三个阶段。

  ● 一是初始萌芽阶段(2014—2015年):2014年“大数据”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于是2014年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元年”。201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大数据”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

  ● 二是生长发展阶段(2016—2019年):工信部发布的《“十三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成为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将“大数据”作为独立产业进行发展和培育,逐渐重视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 三是全面推进阶段(2020-至今)。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将数据确立为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明确要用市场化配置来激活数据要素价值。依照“十四五”规划政策指引,大数据正逐步融入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加快形成。2023年2月,《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路径,指出数据要素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2)医疗健康数字化转型逐步进入“深水区”

  在这一背景下,医疗卫生领域经过多年耕耘,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化、智慧化建设已开始由小步慢跑逐步过渡到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医疗健康领域数字化转型也如同“医改”一样,逐步开始进入“深水区”。

  “深水行船”如“逆水行舟”一样,问题自然难免。当前医疗健康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患者服务能力不足、卫生行业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等挑战,已成为越来越多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的共识。相比转型初期,“深水区”往往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随着近年国家“数据要素”战略的提出,乃至去年财政部数据资产“会计准则”和“入表”方案的提出,为医疗机构构筑新的数字化能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对有效开展医疗机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提升数据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率、推动医疗健康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数据在医疗机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标志性”打标量化,增强医疗机构数据资产的保护、维权、发掘和运营意识。

  二是,将在医疗机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过程中逐步形成医院数据资产目录、数据资产质量、数据资产价值、数据资产安全等治理要素,融入医院数据全要素治理工作,提高医疗机构主动开展数据治理的意识,为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三是,推动医疗机构的数据要素开展更多的外部共享、业务协同以及场内与场外交易;构筑机构数据资产评估、数据资产登记、数据资产并表后会计结算等数据要素市场运营体系;建立并完善医疗机构数据交易模式,加快医疗健康领域数据聚合、流转、治理和价值转化。

  医疗健康数字化转型要不断加强数据要素价值开发,通过将“数字能力”转化为“价值创造能力”,全面深化医院运营体系、管理机制、服务能力、风险管控、健康生态场景的业务应用创新,激发数据要素核心竞争力。

数据与数据要素的底层逻辑

  政府宏观规划目标可以指引行业前进和发展方向,同时在行业内建立起数据和数据要素的“底层逻辑”以奠定基础也同样重要。数据与数据要素既然如此之重要,那它们的“本质”究竟是啥?我们还需要哪些“先验”知识来构建底层逻辑和思维体系?正所谓要“知行合一”,只有掌握比较完整的认“知”,才有可能在现实中更好地“行”动起来。下面图示是笔者对“数据”与“数据要素”的基本认知的“思维导图”,并且展开讨论与各位一起分享心得体会。

1.jpg

  (1)从“数据”的定义来看:是基于二进制编码的、按照预先设置的规则汇聚的“记录现象”。其底层固然是二进制数值,但数据的本质并不在于数值,而在于不断创新的记录汇聚、不断涌现的“认知”升级。把上述定义进行高度概括,所谓“数据”的底层逻辑,应该具备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属性”:

  ● 一是,结构化的机器可读性:基于二进制编码,意味着非机器可读的非结构化数据,如果也想发挥其价值,也需要转化为二进制编码,也就是所谓的——数据的“后结构化”处理。但这种“后结构化”方法在电子病历与区域平台的应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吃力不讨好”、“事倍而功半”而往往以失败而告终的,成功案例也基本是“凤毛麟角”。其根本原因我们将在后面论述“主观认知性”的“基本属性”时,再进一步论述,在这里留一个“扣子”姑且不再展开。“结构化机器可读”这一属性,在2022年底,随着ChatGPT大模型的热潮涌现,也开始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那就是未来的“结构化机器可读”将随着AIGC的不断发展,在大模型实现语义空间的知识抽取与小模型知识图谱指令精调后,最终实现“结构化语义”的“跨模态”方式的机器可读。可以举例想象:未来3-5年内患者的医疗文书——“出院小结”,将不再只是一段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电子文书。完全可以结合AIGC技术,把其中的结构化语义与大模型、小模型的语义空间进行“TOKEN”的大交互,用AI来生成相关“内容”(出院小结)。这些“内容”中的“主要部分”是“多模态的”——可以用“转换函数”以文字、语音、图像、动画等“图文并茂”的方式,与患者做最终充分的展示和交互。当然这些内容,也可以在医疗机构间实现“互联、互通、互认”,未来可以更多元、更精确地为患者提供更长程、更精准的各类“健康管理”干预服务。

  ● 二是,“主观认知性”:前面定义中提到的——“按照预先设置的规则汇聚”,就是强调数据的发掘创造离不开数据收集者的主动设计,其规则是数据收集者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的技术能力相适应的结果。数据收集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具备的条件,主动构造出物理世界的某一侧面,并以精确、受控的规则将这些侧面呈现为大量“数据侧写”——“数据画像”。数据集的结构、规则是数据收集者特定视角的外在表现,数据集中的每条数据是特定视角下直观把握到的基本单元。以高血压、糖尿病慢病管理系统为例。疾控慢病管理研究所作为业务的主导方,为了实现慢病有效管理的目标,主动设计高血压、糖尿病慢病管理的流程与慢病评估量表的结构化表单。在这一设计过程中,业务主导方把慢病管理这一业务领域的认知做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使未来信息化管理的流程更优化、数据更准确、患者健康状况评估更精准。业务部门主管为了实现闭环管理,还设计了相关“指标体系”来开展有效性评价,“以评促管”使得最终的慢病管理更自动化、更智能化、更闭环化、更具迭代性。所以信息化一直以来的“业务先行”、“信息化支撑”,其实就是讲了这个道理。正是因为信息系统真正的“灵魂”——“主观认知性”被“灌注”了进来,从而使得“信息化”从虚拟世界里,变成了一个有生命力的“实体”。一个好的信息“实体”之所以往往不容易被“翻烧饼”,其本质是因为其“精神不死”而且“活力依旧”。反过来的逻辑就是,一个很容易被推翻和“翻烧饼”的系统,究其原因往往就是业务没有充分参与进来,甚至于是“老死不相往来”。正因为“主观认知性”没有被灵魂“注入”,以至于系统成为了无灵魂的“僵尸系统”而被最终废弃,这样造成的资源浪费的风险也是极大的,这方面的教训其实还不少。

  ● 三是,“客观科学性”:前面讲的“主观认知性”中提到,业务的主导者做完主动设计后,信息部门就要开始做好支撑,结合当时最先进或最适用的ICT手段,结合“云大物移智”的新技术方向,来开展“数字经济产业化”的科技赋能。这就是“客观科学性”的具体表现。“客观科学性”是处于“从属地位”,是为“主观认知性”服务和支撑的。它使得业务流程更高效、数据采集更完整、业务评价更闭环。同样以高血压、糖尿病慢病管理系统为例。十年以前的慢病管理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十年以后的当前一定存在“技术性代沟”。其中随着物联网穿戴式设备与5G网络的不断扩展,已经可以对患者的心肺功能、动态血压、动态血糖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测与预警。这就是技术的“客观科学性”为“主观认知性”做好支撑和服务的最好证明,千万不能“失位”更不能“错位”,不能“本末倒置”!

2.jpg

  (2)从“数据要素”的定义来看:在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语境”中,对“数据”的指代,是对数据促进“生产力”并产生价值的强调。“数据要素”本身就是来源于优质的“数据”,所以继承了数据的所有特性,同时还具备“多元化”、“语义化”、“时效性”与“标准化”的特点。这里要强调的是——“数据要素”的重点在“语境”。“语境”原来泛指“语义”的“上下文”,在这里是引申开来指业务场景的“上下产业链”。

  举个商保理赔的例子:在医院的出院结账处商保直赔的场景——如果患者有医保同时也是商保用户,当其出院时在实现与医保的结算的同时,可以立刻发起与商保直赔平台的患者二次结算。从患者的角度看,同一个患者基本信息,同一批住院明细数据,通过医院端分别与医保和商保平台的两次结算,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路”的数字化转型目标。最重要的是——与“患者相关的”经过医院“数据治理”的同一批“数据要素”,在医院的出院结账“窗口”与商保的客户住院理赔“窗口”,实现了“语境”的贯通——也就是产业链“上下文”的“打通”。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使得医疗健康产业链,原来不同的面对用户的“场景”实现了“贯通”,也就是我们一直口头说的原来所谓的“痛点”、“堵点”实现了最后一公里的“打通”。其所带来的最大价值,不仅仅是商业意义上的,而是意味着它真正实现了从“0”到“1”的过程,也就是说——“数据要素”是一种“增量式”的发展要素,并最终产生了“乘数”效应。这当然就是“新质生产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新质生产力”的自然属性,通过“新质生产关系”社会属性的表达而被真正表达了出来。

数据与数据要素促进“新质生产力”

  从“新质生产力”的表述看,它是创新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力量,它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下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自然属性”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社会属性”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那未来新质的“生产力”如何转化为新质的“业绩”?当然是通过“组织架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运用——“新质生产力”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对“新质生产力”运用的“组织架构”当然也得是高知识、高效能、高责任的。能够不断运用、持续创新“新质生产力”的“组织”,一定是“知识型组织”(具有高度“主观认知性”的组织)。“知识型组织”是靠“组织架构”内的“知识型员工”汇聚的,这里的“知识/主观认知”指的是符合创新、运用“新质生产力”诉求的“知识/主观认知”;是将传统“业务知识/主观认知”逐渐转化成“数字经济知识”的能力;是将原有“业务知识/主观认知”(“主观认知性”是灵魂)、经验搬迁和升级到数字化系统的能力,不是简单做个流程型系统,而是努力做个可以沉淀的“知识型系统”(详见“康威定律”)。这种转换需要的是“知识型员工”,不仅是自己掌握知识,更是能把知识“告诉”系统,用系统提升“知识”运用效率的员工。系统对“知识”运用效率的提升与放大,是数字经济常说的“数字X ”的根本原因。

  这里提到的数据是广泛的概念,是领域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是领域“主观认知”被放大、从而倍增了领域生产效率。所以数字经济是高度的知识/认知经济,而知识/认知才是“*”的本质,即便是应用大数据技术(“客观科学性”是支撑),不能反映知识与认知的数据仍然是没有价值的数据。如果不能掌握人机协同创新,掌握知识在人与系统之间的转化与更新,就不能让数字经济成为灵活的“新经济”,而只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无人值守式实现”,这不是数字经济的未来。

结束语

  回头来看,对2020年开始兴起的这轮“数字化转型”而言,建立各行各业的“新质生产力”就是一个“理想的目标点”。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会随着各行各业不断探索、持续发展、努力完善。医疗行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将“新质生产力”理论与“数字化转型”实践相结合,把医疗领域“数字化转型”特有的“生产力”部分和“生产关系”部分表述和区分清楚;将行业“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与数字产业经济领域该有的高知识、高效能、高责任融合起来;最后在医改深水区实现行业“数字化转型”创新融合的“最佳实践”。

  作者简介

  曹剑峰,上海市卫生健康统计中心副主任(原上海市卫生健康信息中心),拥有30年的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工作经历:1991年进入上海市胸科医院开始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1994年开始参与研发上海第一代医院信息系统(HIS),对医院的业务流程有深刻的理解;2006年进入卫生行政部门——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开始参与全市重点项目“公共卫生突发应急工程”、“上海市民健康网工程”的项目实施与管理工作,开始了市、区两级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探索;2015年开始负责上海市“社区综改和家庭医生责任制”和“1+1+1”分级诊疗”信息化支撑项目;2017年开始研究大数据DRGS医院病种指数用于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方法的探索;2018年开始在上海市拓展“健康云”——“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惠民移动服务平台的推广与应用;2019年开始探索建设上海“互联网医院”以及“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2020年参与组织实施上海市实事工程“支付一件事”,率先实现医保“脱卡信用支付”新模式,同年参与建设青浦“长三角智慧互联网医院”;2021年主持参与上海医疗便捷就医“数字化转型”七大场景中“互联互通互认”与“电子出院小结”两大场景建设;2022年秉持“12512”的理念,组织开展上海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化揭榜攻关项目落地。

  CHIMA 2024大会邀请

  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MA 2024)将于5月16-19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召开,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以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用信息技术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领导、两院院士、国内外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领军人物做主旨报告。本次大会聚焦医疗信息化的技术及应用领域的核心问题,将设立信息标准与互联互通、信息中心管理与实践、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等拓导课与分论坛。会议同期还将举办中外医疗信息网络技术和产品展览会,集中展示国内外知名IT厂商最新技术和最新产品。大会大咖云集,内容丰富多彩,欢迎各医院和企业代表参与。

  相关链接:

  1.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会议通知

  2.CHIMA 2024各地团体报名海报合辑(一)

  3.CHIMA 2024各地团体报名海报合辑(二)

  4.2024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征文通知

  5.2024医院新兴技术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征集通知

  点击此处可了解大会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