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秀然:HIS一生,期待你的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23-06-13
浏览次数:

  结缘医疗信息化已有近15个年头。我记得初次接触HIS,为了弄懂它的含义去网络上检索概念,从一路走来到现在深刻思考HIS的未来,这既是一个一路陪伴的过程,也是不断成长和认知升级的过程。在一次次的时代变革中,我们不断地重新认识HIS,每一次变革都让我们对它刮目相看。我们曾对它寄予厚望,期待它是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也曾对它失望,让我们反思甚至质疑它的生命力。但每一次时代变革,却是它涅槃重生的机会,使它获得新生,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定义HIS的含义,从它的表面名字中去挖掘内涵,不断深挖它的潜力,我们用人脑的智慧不断提升它,而它也给了我们丰厚的回报,让人们能在当今时代享受到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智慧医疗,也验证了事物曲折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哲学观。

  一、初识HIS:源起财务,终结手工时代

  我在大学学习信息管理系统专业,初识HIS时,把它理解为附加了“Hospital”的MIS(管理信息系统),是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而已。相对于那些经历过医院手工操作时代的前辈们来说,我算是后来者。我很幸运地在前辈们开荒式探索的成果基础上,继续探究医院信息化建设之路,并为此感激不尽。

  初识HIS,它已经是医院手工操作时代的终结者。由于最初IT环境的局限性,HIS用最简单的工具,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医院挂号、收费、发药、入院、出院等环节从手工操作带到电子化时代。HIS的起源,在许多医院,最初是从财务收费业务开始的。在涉及财务交易的环节上,HIS实现会计、财务电算化,这是早期HIS建设的唯一目的。

  记得最初上岗,医院HIS的图标是一个闪烁着金光的小太阳,我们可爱的用户在使用中给它赋予了特别有生命力的名字——“太阳花”系统,仿佛冥冥之中,预示了HIS后来发展有无穷的能量。当时医院信息化在以财务为核心的主线下,维持着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那时我们信息中心部门7、8个人便可以满足全院HIS的个性化开发以及运维工作。那个时候,感觉日子就可以这样安稳地过着,似乎掌握了PB开发,就可以搞定一切,但隐约觉得这不是未来。

  二、重识HIS:柳暗花明,撬动智慧医疗

  后来,医院启动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集成平台为支撑的新架构医院信息化建设。传统HIS大一统建设的方式和理念,即将打破。国家医改的推动,释放了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同时在提升医疗服务更加可及的政策引导下,医院业务量、科室规模、医护规模随之壮大,驱动产生对临床诊疗业务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医院在那时启动的新架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而HIS在这个阶段,其含义更加包容、开放,除了医院财务管理所需,同时整合电子病历、LIS、PACS/RIS等临床业务系统,以集成平台为支撑做统一集成。在这期间,原有HIS的诸多业务按集成需求,被拆解为医嘱增删改、记账冲减等诸多服务组件,提供出服务接口统一部署在集成平台,由其他系统调用。在这个阶段,关于HIS的走向,有着不同的声音,HIS是即将终结还是将以新的形态存在?现在看来,两种声音,没有孰对孰错,在不同时期,对HIS有着不同理解,因此有了两种不同的思考。

  在这个阶段,我有幸参与并负责Ensemble集成平台实施工作,那是当时国内第一家开展集成平台建设的医院。以集成平台为支撑的异构系统集成架构,开启了我对于HIS认知的新局面。我曾在大学时期通读一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SOA理论,在此时恰好付诸应用,SOA、WSDL、BPL等等概念,从字面理解到工作实践,让我总是感慨“原来是这样”,也再次启发了我,知识需要提前积累,需要用时才能挑选。当好奇心被打开,让人们有了对其深入探知的需求,记得在Ensemble上开发完成第一个场景时激动的心情,仍印象深刻,创建了NameSpace,开发了基于数据库表的查询服务web service,部署生成Business Operation,开发了另外的网页程序部署Business Service,并调用此BO,同时为了验证BPL(Business Process Language)的工作机理,这简单的一个输入参数查询的功能,还通过BPL进行了统一配置调用,最后执行程序提交调用,在Message管理界面看到从发起到BO执行的全过程绿色消息流,兴奋至极。弄懂了集成平台的工作原理,同时负责着检验信息系统的实施,再次感受将集成工作这件事情做好的意义。电子病历系统与LIS检验申请单的集成、检验仪器的单双向接口与LIS的集成、报告单与电子病历系统的回传集成,让上下游数据充分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后续推进无纸化业务奠定了基础。

  记忆犹新的,还有我们的临床用户。信息中心楼下血液科的主任,主动申请提出作为临床电子病历系统的试点科室,因为他深知临床工作信息化是必然趋势,这在当时很多人还不清楚电子病历是什么的年代,尤其可贵。作为临床专家,他在试用的过程中,给予了诸多指导和建议,我们一起分析需求完善应用。而门诊电子病历的推广,则呈现了另外的局面,我们要克服的困难不只是新系统推广的难度,还有一些老专家对电脑操作不熟等问题。曾记得,为了应用门诊电子病历系统,有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用我们描述像“捉虫”一样的速度学习键盘打字,当时以及现在仍觉得无比感动。正是在这样的用户群体支持下,医院信息化逐步走向智慧医疗。2011年,我院也因信息化工作先行成果,获得武汉市智慧城市智慧医疗试点单位,并以试点为契机创新移动医疗、三网融合智慧病房、婴儿防盗物联网等应用。再次感受了HIS以包容开放的境界,在新的时代破局传统HIS的局限,驱动医院信息化开启智慧之路。

  三、深识HIS:认知升级,畅享无限可能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用来看待HIS发展尤其适合。对医院信息化每个阶段的努力,都为下一个时期的更高级智慧进行铺垫,犹如刘慈欣描述的“三体”世界中,每一次文明的毁灭,都为下一次更加高级的文明作出了贡献。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对HIS的潜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互联网医疗的兴起,让我们思考医院信息化建设已到了要“打开围墙”的时候,医院信息系统在面对外延服务接入及保障信息安全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满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要求的创新步伐不能减速。2015年,医院尝试建设互联网医院,到现在互联网医院已成为临床专科开展工作的必选支撑,临床专科在发展过程中更加主动地运用这些手段发展学科,这就是新时代带来的用户思维的变化。

  我曾兼顾管理过不长时间的互联网医院工作,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普及信息对称的重要性,我们在还无法让业务科室非常透彻地了解新生事物是什么的时候,首先需要换位思考,让他们知道我们有什么,在未来我们可以做什么,待其有了相应的场景需求,便有了应用的机会。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漫长的,但质变爆发的力量却是不可低估的。我院的信息化发展经历了这二十多年,我们认识到,一直沉睡的数据才是宝藏。数据的积累沉淀、时代变革的新需求,促使着我们对医疗信息化思考方式的变革,也驱动了新型信息技术应用医疗健康服务场景的快速迭代。快速精准诊断的需求驱动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临床决策支持的产生,医院管理运营精准掌控人、财、物等资产状态的需求,催生数字孪生医院的应用,用数据刻画动态反应物理世界实体的状态,并且期望在虚拟的数字世界里,通过人机交互感受体验,预测行为的结果。新需求、新技术、新场景三者的互相促进与提升,不断刷新着我们的理念,升级我们的认知。我深感自己是幸运的,在这个时候参与到医院新院区的建设,高水平智慧化的定位,让我们在理念上有足够的空间来开展其智慧医院的设计,也有机会将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到这个院区,来打造一个绿色、环保、智能、智慧的新医院。

  我曾思考,国内的百度、国外的Google搜索,为什么仅一个搜索框,就能有如此大量的长期用户,我用自己的总结,就是用复杂的技术提供极简应用,用海量的数据形成可以随时获取知识。对于现在的自动驾驶智能汽车,我们如何看待它?是一个智能终端,还是一辆汽车附加了智能属性?近期火遍全球的ChatGPT,既让人惊叹又令人畏惧:积极的一面,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大数据、高性能计算带来的革新,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数据知识的贡献者,让ChatGPT基于人的各类活动产生的海量数据快速学习,同时我们也是使用者,应用ChatGPT快速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甚至对外来事物发展的预测;而消极的一面,我们曾一度认为人工智能不会有感情以及自主思考的能力,但ChatGPT却出现了发展自主思考能力的趋势,我们担心其未来失控的威胁。可是,如此高大上的应用,其底层却是开源的,也更加放大了这种威胁的存在。思考其对HIS发展带来的影响,毫无疑问这种技术会赋能HIS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医生查房佩戴智能耳麦,随时对话ChatGPT获取最新的医学知识或请它给予临床决策支持方案,患者不需要打开N多医院的微信公众号,直接对话ChatGPT获取各医院的最新资讯、服务评价等,可以想象的场景数不胜数。但是,在这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中,科技伦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每个智能决策支持的建议最终都需要由实体人物来确定。

  回望HIS,一路走来,虽然曾经存在迟疑和纠结,但这并没有阻止HIS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HIS已经发展得枝繁叶茂。未来HIS是否会成长为参天大树?让我们共同期待!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30613175450.jpg

  左秀然,武汉市中心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管理学硕士。CHIMA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健康卡应用与管理专委会常委、湖北省卫生统计与信息学会理事、武汉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负责武汉市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主持及参与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省市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9项,信息化创新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四部。2020-2022年期间,曾借调武汉市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任信息工作专班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