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室级数据平台助力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提升

发布时间:2023-05-09
浏览次数:

  2023年医院新兴技术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正在进行中,欢迎各医疗机构踊跃提交案例。CHIMA将组织专家对案例进行评选,入选典型案例将在CHIMA 2023大会路演并获颁证书。

1项目简介

  临床科室作为一线业务部门,其工作的效率与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患者的治疗结局,但目前临床医生深陷于“信息杂、流程多、文书繁”的困境,难以专注于疾病治疗的本身。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都旨在满足全院的共性需求,无法为科室的具体业务提供精细化的生产力支持,因此建设科室级数据平台成为提高诊疗质量的迫切需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疗中心,占据全上海市50%以上的同类手术量。在国家卫生健康委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心脏外科成功建立集成式科室级数据平台,为医生提供全结构化信息采集、交互式术前谈话、全生命周期视图和患者管理模块等一系列生产力工具。平台的建设能够将医生从冗余信息及重复工作中解脱出来,在提升效率及减少错误的基础上,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管理从院内延续至院外,推动患者预后结果的改善。

2建设与开发

  心血管疾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因此如何帮助心脏专科医生处理各类主客观信息并实现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亟待攻克的难点。经过为期三年的建设,由心脏外科牵头建设的科室级数据平台(上海心脏瓣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据平台)于2022年初开始投入使用。该平台主要包括面向主观病史信息的全结构化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客观信息的采集转换模块和旨在实现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随访系统。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累计已经纳入4111例患者的全量信息并实现2911.3人年的随访数据记录,涉及包括瓣膜疾病、冠脉疾病、心律失常和先天性心脏病在内的主要心血管疾病种类,占上海市同期同类患者的56%。自动化信息采集过程在涵盖重症监护、护理记录和麻醉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影像组学和各类生物组学信息的纳入和纵向对齐,为“bench to bed”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除数据记录的基本功能外,平台为临床一线医生提供多种生产力工具插件,帮助医生合理规划工作日程及安排诊疗业务,避免手术时间对于病房业务的影响,从而帮助患者在就诊各个环节减少等待时间,降低病区转换期间治疗中断情况的发生概率。

3关键技术或产品描述

  (1)结构化病史信息模块

  这一模块的功能依据底线思维的原则来进行设计,根据心血管外科疾病的特点设置结构化模板,帮助轮转医生快速掌握心脏外科所需关注的病史特点,并可在选择相关信息后自动生成各类自然语言文档,有效降低临床医生的工作负担及错误风险(图1)。其中关于鉴别诊断和最近研究进展的自动填充功能,能够定期同步常见第一诊断所应鉴别的疾病,并检索及归纳新进治疗相关的文献结果,在增加工作效率的同时,充分满足了卫生监管机构所提出的病史质量要求。

微信图片_20230509171010.jpg

图1 结构化信息采集模块

  (2)全生命周期视图

  将患者的全量数据依据时间轴进行统一组织,通过波峰图可以帮助医生快速了解患者诊疗行为的时间分布情况,并可获得在同一时间点的病史记录、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和护理记录等全量信息,改变既往在不同类型信息之间多次查询所产生的时间成本(图2)。

微信图片_20230509171015.jpg

图2 全生命周期视图

  (3)交互式术前谈话模块

  该模块可以依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手术方式生成个体化的谈话方案,自动完成术前检查结果解释、风险告知、治疗方案选择和电子签名,并自动在病史系统中插入术前讨论记录和签字文档(图3)。自上线以来,有效降低了医生重复工作的强度,保证了谈话内容的全面性,同时满足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对于电子化签名的需求。

微信图片_20230509171018.jpg

图3 交互式术前谈话模块

  (4)多学科合作会诊模块

  将患者的关键信息,包括阳性病史、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通过移动端推送至需要会诊的各个科室医生。数据平台在收集各项会诊意见后,将自动生成多学科会诊记录写入病史记录(图4)。这一模块改变了传统多学科会诊所采取的现场会议形式,有效利用各科医生的碎片时间,提高了多学科讨论的效率,同时降低了讨论结果记录和存档所需的人力成本。

微信图片_20230509171020.jpg

图4 多学科合作会诊模块

  (5)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块

  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及出院后需要及时且具体的指导信息,以配合医护员工共同完成完整的治疗过程。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块可以配合术前谈话模块为患者提供住院信息管理、临床试验告知、随访提醒和远程抗凝治疗指导等服务(图5)。这一模块自上线以来显著提高了患者治疗期间的依从性,降低了医患之间反复沟通所产生的时间成本,有效改善了患者在延续治疗期间的主观体验。

微信图片_20230509171023.jpg

图5 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块

4应用效果

  (1)提高工作效率:以结构化病史为起点,将疾病相关的阳性主客观数据进行自动归纳总结后,再依据既定流程进行流转处理,将医生从冗余信息和重复工作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

  (2)减少错误:科室级临床数据平台自动同步各个信息来源的异常结果,自动判断患者所处治疗阶段所对应的关键异常指标并前置显示,帮助医生快速定位关键矛盾,降低信息噪音相关的错误概率。

  (3)提高信息共享和协作:通过符合临床思维的数据呈现和流转路径,方便不同科室、不同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信息交流和协作。

  (4)方便患者管理:通过系统对患者信息的集中管理,方便医护人员查询、更新患者病情、治疗方案等信息,提高患者满意度。

  (5)数据分析和研究:科室级临床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地进行大量患者数据的分析,为临床研究和医学教育提供数据支持。目前数据平台所产生的统计信息已经作为医疗质量监控数据定期上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卫生健康委。

5总结

  由患者全量信息所驱动的科室级数据平台能够有效帮助临床医生从繁杂的数据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和摆脱机械重复的操作。优化所得的时间和精力将允许医生更专注于疾病治疗本身,并逐步实现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最终提升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质量。

  申报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技术方向:

  互联网+

  业务领域:

  临床应用